2012年3月7日晨,地处羌塘高原深处的西藏自治区改则县天空阴沉,狂风暴雪袭来,气温骤降20多度。洁白的雪花随着吊唁群众的脚步飞舞,人们无不惋惜党的好干部,阿里地区改则县纪委原副书记、监察局局长其梅的突然离去。
其梅出生在阿里地区日土县一个牧民家庭,13岁,进入西藏民族学院初中班学习。初中毕业后考进日喀则地区师范学校。1986年,24岁的其梅毕业后被分配到改则县小学教书。从此,其梅与改则这片高原结下不解之情。26年间,他的工作不断调整,当过教师、乡干部,也从事过组织人事、纪检监察等工作。无论干哪一行,其梅都像羌塘高原的红柳一样,默默无闻地奉献着自己的全部。
红柳是高原上最普通、最常见的植物。她遍地生根、开花、结果,从不向人们索取什么,只是默默奉献着自己的火红,在茫茫高原为人们点燃希望。
他有红柳般的深情,扎根高原,为百姓的幸福奔波劳碌
在改则县麻米乡那木起村,村民尼玛石加在一个新树立的经幡前,双手合十、满眼泪水地默默为其梅祈祷着。
尼玛石加与其梅非亲非故,可他却逢人便说,其梅是他这一生中最亲的亲人。其梅去世后,尼玛石加一直接受不了这个现实,逢人便讲:“这么好的人怎么说没就没了呢?我还没有回报书记对我的恩情呢!”
作为麻米乡党委书记,其梅上任后在全面了解麻米乡牧民生活时发现,该乡还有不少群众生活十分贫困。于是,他要求乡干部每人定点联系1个贫困户,他自己的联系对象就是贫困户尼玛石加一家。第一次走进尼玛石加家时,其梅心里一颤,眼睛一阵发酸。尼玛石加一家7口人挤在一顶破旧的帐篷内。那小小的帐篷里,一个牛粪炉子、一把熬酥油茶的铝壶,旁边放着几个破旧的碗,除了门前几只羊,再也找不出任何家当,就连自己的4个孩子,尼玛石加也不得不送到亲戚家抚养。其梅把帐篷的里里外外看完后,与尼玛石加夫妻拉起了家常:“你们夫妻年纪不大,一定要学会靠自己的双手勤劳致富,只有这样,才能尽快建起房子,过上好日子,我会尽力帮你们的。”尼玛石加和妻子连连点头,不知该如何感谢才好。
在其梅的数次资助下,尼玛石加一家终于住进了新房子,看着孩子们在新房子里欢呼跳跃,其梅又为像尼玛石加一样贫困牧民的发展陷入了沉思。
“你们还年轻,一定要学会自力更生。”其梅说,“我的妻子也没有工作,要说生活上没有困难那是骗人的,但我最自豪的是从来没有向组织伸过手。这一点,我相信你们也一定能做到。”
“我们也想靠自己的双手改善生活,可是我们除了放牧,不知道该干什么?”朴实的尼玛石加道出了心里话。
“只要你们肯吃苦,一定会有办法。”
没过多久,其梅就在硼砂厂为尼玛石加找到一份工作。
8年过去了,其梅的工作岗位虽然变换了几次,但帮扶尼玛石加的脚步却一步也不曾停留。除帮他们盖起房子,还帮助买来了家具、粮食、衣物,添置了牲畜、拖拉机、摩托车。几年下来,尼玛石加一家有了两处房子,大小牲畜300多头,每年都有畜产品可卖,日子过得越来越红火。
今年3月,得知其梅去世的消息后,尼玛石加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他边哭边骑摩托车几十公里赶到县城,只为送上其梅最后一程。回到家里,得知消息的妻子和孩子也都哭了。特别是得知其梅书记家境很困难,去世后,全县干部职工为他捐钱的消息,尼玛石加一家更是心如刀割。他们说,“其梅书记的家庭那么困难,还要帮我们,让我们怎么报答。”
悲伤的尼玛石加和妻子按照当地牧民为亲人办后事的习俗,为其梅树了一个经杆,挂上经幡每天都祈祷他一路走好。萨嘎达瓦宗教活动期间,尼玛石加的妻子去转神山,她特地把其梅的照片带在身上,放在神山脚下的一处白塔内,她用这种方式表达自己的感谢和祈祷。
了解其梅的人都知道,他对牧民有一种特殊的感情。他是把群众捧在心尖上,挂在心口上,时刻把牧民当亲人的人。群众的难处、苦处,都是他心中的痛,只要是牧民的事,他一刻都放不下。牲畜是牧民的命根子,遇到牧民走失牲畜的情况,他总是第一个冲出去找,比牧民还着急。有人说,作为乡里的“一把手”,不一定什么事都要亲力亲为。但其梅说:“我拿了国家的工资,就要为群众做事。”
在先遣乡工作时,有一位叫拉宗的老人,女儿出嫁,儿子智障。其梅时不时地给老人送粮食、酥油和砖茶。2005年3月,先遣乡巴热村三户牧民的100多只牲畜因大雪走失,当时乡里的唯一一台车到县上去了,接到群众求助后,其梅坐上牧民的摩托车就到赶场帮助寻找走失的牛羊,他和牧民用了三天时间,才找到走失的牛羊。同年11月,麻米乡热扎村牧民因草场问题产生纠纷,其梅和同事一早就赶到村里,直到半夜2点才把12户牧民的草场纠纷处理好。2010年,当时已在县纪委工作的其梅下乡,途经麻米乡尼玛夏米拉山时突遇大雨。牧民扎久在山坡上放牧的300多只牛羊在大雨中跑散,其梅立刻下车在雨中帮他找起牛羊。
对其梅来说,下乡和加班是他工作中的常态。他每年下乡超过100天,足迹遍布改则县13.5万平方公里的全部7个乡镇,48个村组。2006年,麻米乡开展草场承包工作。草场承包与群众的利益紧密相关,加之麻米乡草场和日喀则仲巴县相连,草场划界工作非常复杂。时任乡党委书记的其梅亲自下村开展草场承包工作,他这一去就吃住野外三个多月。在定昌村开展工作时,他们带的水喝光了,附近没有牧民群众,又没有饮用水源,为了减少往返路途时间,尽快取得草场划界的基础数据,他们把酥油融化当水喝。就这样,他们硬是在三个月时间里,完成了麻米乡条件最艰苦的5个村共9700平方公里草场的划界任务。三个月时间,工作组开的皮卡车磨坏了12条轮胎,工作队员们回到家时已面目全非,连亲人都认不出来他们了。
回忆起当年下乡的一幕一幕, 当年的工作队员嘎布说,其梅是真正在群众心中生根开花的人。其梅经常说,如果光拿国家工资、不为群众办实事,那他就违背了党的宗旨,不配做一名共产党员。
他有红柳般的操守,不惧严寒,守卫着党和人民的利益
到县纪委工作后,其梅十分注重纪检监察业务知识的学习,以适应新的工作岗位。他多次讲,纪检监察干部办理案件一定要讲法律、讲纪律、讲程序。他的书桌上,摆满了关于党风廉政、查办案件、纠正不正之风的各种书籍,一有空他就捧在手上。他不仅自己学,还要求其他纪检监察干部学,大家一周必须集中学习一次,有时单位只有两个人,他就把有关文件先学习了,记好笔记,再传给另一个同志学习。
“惩治腐败的同时要做好预防腐败。我们要联系实际,出台廉政准则实施方案,从制度上预防腐败;要做好教育工作,从思想上预防腐败;要做好宣传工作,营造良好的预防腐败氛围。”大会小会上,其梅总是这样向大家再三强调。他任监察局局长后,规定每年科级以上干部至少要观看两次以上警示教育片。针对阿里地区曾发生的案例,他带领大家制订了干部职工“七不准”等规定,并围绕安居工程建设、教育“三包”经费、惠民政策落实等三大民生问题,广泛开展监督检查工作。
这几年,改则县惠民工程多、资金量大,出现了一些违纪违法案件。其梅敢于坚持原则,对违纪违法的事处理起来毫不手软。2008年,县纪委接到举报,称洞措乡卫生服务站在采购药品时,有虚报账目情况。“案值虽不是太大,但这是群众的‘救命钱’,如果不查个水落石出,势必会在群众中造成恶劣影响,也会损害农牧民群众的利益。”在调查会上,其梅多次这样强调。经调查,其梅了解到:当时的洞措乡乡长与乡卫生站一名医生共同到地区采购药品,到地区后,乡长把事情推给卫生站医生办理,自己则回家探亲去了。这位医生虚开发票,报账时骗取了1万多元。其梅在办案时认为,乡长在本案中虽不涉及虚报账款行为,但监管不到位,属于失职,必须严肃处理,以警示教育他人。乡长和相关责任人都受到严肃处理,并挽回了1万多元的经济损失。
2010年,改则县纪委、监察局在监督检查中发现,物玛乡没有及时落实村干部的误工补贴。为了解事情原委,其梅和同事多次到物玛乡查账本,一笔一笔地核对。白天看不完的,就抱回招待所晚上看。有人说:“干吗要那么认真?”他说:“国家的钱必须每笔都用在刀刃上。” 经过深入调查后发现,由于乡长责任意识不强,资金到位后没有及时兑现,而是挪作乡里其他经济事务。其梅认为,此举违反了相关政策规定,特别是触及了“惠民政策”这条高压线。本着“教育为主,治病救人”的原则,其梅严肃地对当事人进行了批评教育,并限定时间要求将误工补贴兑现给村干部。在限定的时间到期后,其梅又分别找物玛乡8个村的村主任和村党支部书记,核实误工补贴兑现情况。其梅事后总结说,我们这样做的目的不是要处理人,而是要教育人,引导其他人清正廉洁,让惠农资金100%到位,真正惠及百姓。
其梅任纪委副书记期间,改则县纪委只有5名在编干部,但常年在岗的也就是两三名。纪委有什么事,其梅都是主力。几年来,凡是经他查办的违纪案件,都得到了上级领导和业务部门的肯定,期间为国家挽回经济损失20多万元,改则县连续5年被评为阿里地区党风廉政建设先进单位。
2011年,其梅被任命为改则县创先争优强基惠民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在开展强基惠民活动时,各驻村工作队上报的项目,其梅总是亲自调查,精心审核,把每一个项目都放到全县发展的大背景中去考虑,使每一笔钱都用在刀刃上。他对改则县每项工程都了如指掌,从项目立项,直到竣工验收,他都要去好几次,甚至验收完了,一有空他还要回去看看。他经常告诫同事们:“项目和活动资金是扶贫钱,是高压线,谁也不能乱碰。”
“作为一个党员,作为一个领导干部,任何时候都要牢记‘拿了国家的工资,就要为国家和群众做事’这句话。我们要把这句话作为自己一切行动的准则,用这句话指导自己的言行,检查对照自己的工作。”其梅常以这句话与其他同事共勉。在生活中,他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做纪检监察干部的楷模。在纪委办案多年,他拒绝一切请吃,拒绝一切礼品,从来没有跟当事人吃过一顿饭,没有拿过别人一分钱。
其梅在家时,也是这样教育家人的。他常说,人如果把钱看得过重,必然被金钱牵着鼻子走,成为金钱的奴隶。其梅的言传身教,深深影响着自己的家人。2009年,其梅的妻子德庆在县城当临时工打扫卫生时,捡到一个装有32800元现金的包,正为买房钱发愁的德庆,没有丝毫犹豫,便将钱上交给县里,在当地一时传为佳话。
年仅49岁的其梅突然辞世后,为了办理后事,妻子德庆将家里仅有的一张银行卡交给县委办公室的尼玛次仁,请他帮忙把钱取出来。尼玛次仁急匆匆赶到银行,却被告知卡上只有不到2万元钱。尼玛次仁不相信,其梅参加工作近30年,所有的积蓄怎么可能只有这么点钱?正当尼玛次仁疑惑不解时,银行工作人员又告诉他,其梅还有1万元贷款未还完,所以卡上的钱不能全取。尼玛次仁的情绪当时就失控了,哭着喊道:“这是一个工作了近30年的人一生的积蓄,现在正等着办后事用呢。”银行工作人员得知事情原委,这才同意取钱。经过这件事,大家才知道,其梅一次次帮扶群众,前后花去六七万元,而他家却还欠着20余万元的房款。
他有红柳般的执著,奉献赤诚,默默地燃烧自己照亮他人
在县里,其梅是出了名的工作狂,即使回到家,也常常是写材料、看文件。但这个“工作狂”,从心底里深深地、默默地爱着家里的每个人。
其梅的妻子没有工作,孩子又小,其梅一个月六七千元的工资,要养活七八口人,生活的确艰苦。妻子德庆原本是县人大的保洁员,为了全身心照顾其梅多病的妹妹,她辞去了这份工作。为减轻家里的生活负担,德庆尝试过卖饼子、卖油果,但收入都很少。这两年,政府出资购买公益性岗位以解决困难家庭的就业问题。为得到一份公益性岗位,德庆没少跟其梅唠叨。但其梅总是那么一句话:“现在没有工作的不只你一个人,比我们家庭条件差还没有工作的人很多,如果帮你安排了工作,别人怎么看我,不能带头坏了风气。”
妻子德庆的小妹妹身体有病,儿子出生后没法自己带,其梅对德庆说:“你俩是亲姐妹,现在妹妹有困难,你帮帮她,我支持你。”就这样,孩子出生不久就由其梅夫妻俩抚养。现在孩子已经10岁了,其梅视如己出,十分疼爱。其梅的小妹妹做过心脏搭桥手术,生活困难,妹妹的孩子也由其梅夫妇带在身边抚养。
德庆和其梅相差8岁,夫妻感情很深。其梅出差在外,能买得起的最“贵”的衣服一定是给德庆的,他自己的衣服都是最廉价的地摊货。和其梅共事多年的洛加次仁说:“我和他共事这么多年,从来没见他穿过一件新衣服,一年四季都是个灰色的夹克衫。从来没见他到外面餐馆吃一顿饭。”
直到现在,德庆还经常对着放在床头的那一身新衣服默默流泪:“这三件衣服一共才花了300多块钱,是按你的要求买的啊,你怎么连试一试都没有就走了呢?”是啊,在德庆和很多人心中,其梅好像还在这个家里,还在他们身边,一直没有离开……
由于常年在高海拔地区工作、生活,其梅一直身体不好,患有高原性心脏病、高血压、高血脂、风湿性关节炎等多种疾病。但他对自己的病情很少提起,许多在他身边工作的人都不知道。他下乡时要随身携带一个药箱,箱子里装满了他随时要服用的各种药品。就是背着这个药箱,其梅走遍了改则县的山山水水。
德庆至今仍清楚地记得其梅临走前几天的情景。3月4日,其梅感到身体不适,对德庆说,“我背部疼得厉害。”当夜他好不容易入睡,却在凌晨4点左右被急促的电话铃声惊醒。知道有机要文件要处理,他强忍疼痛,不顾妻子的反对,拖着沉重的脚步,坚持到办公室完成了工作。3月5日,德庆劝他去医院检查,他推说工作太忙没时间,并嘱咐妻子不要对别人讲他的身体情况。3月6日,他拖着病体坚持参加了县里的相关会议,又在办公室修改了《2012年度改则县党风廉政建设目标责任书》,核实了各驻村工作队上报的相关数据,并且准备好了第二天下乡调研的有关材料,回家吃完晚饭后,又在办公室加班到第二天凌晨才回家,从此长眠不醒。
其梅在时,沉默寡言,衣着朴实,总是远离热闹与喧嚣。他最大的爱好就是和牧民谈心,听他们的疾苦欢乐;他最大的乐趣就是点一根烟,静静地在办公室看文件、写材料、思考问题。了解其梅的人说,其梅是清贫的,同时也是富有的,他拥有人世间最博大的胸怀、最丰富的情感、最高尚的精神境界。
其梅走时,轻轻的、悄悄的,他不忍惊扰群众平静的生活,不愿打乱同事正常的工作。但噩耗传来,尼玛石加来了、尼玛次仁来了、他教过的学生来了、工作队的同志来了、县里领导来了、几百名改则各族干部群众都来了,人们的眼泪交织成长河,在狂风暴雪中淌过一颗颗悲痛而哀伤的心。
其梅走了,他实现了自己人生的诺言,牺牲在他所喜爱的工作岗位上。其梅是平凡的,更是伟大的。宛如一棵扎根高原的红柳,默默地燃烧着自己,照亮着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