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文化

十大青史留名的江苏籍清官

发布日期:2013-11-20信息来源:睢宁县纪委字号:[ ]

  中国历史上向有忠臣奸臣、清官贪官之分,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里,曾出现过象“包拯”、“海瑞”一类“为官清廉”的人物,尽管在历朝历代庞大的官吏群中,清官寥若晨星,但江苏籍的清官这一群体,仍不失为暗淡封建王朝的一抹亮色。
  1.顾雍(168—243)江苏吴县人,字元叹。三国时吴国重臣、政治家。少时受学于蔡邕,弱冠即任合肥长,后转任娄、曲阿、上虞县长,所在之处皆有治绩。顾雍沉默寡言,但坚持真理。与张昭一样让孙权害怕,孙权曾说:“顾公在坐,使人不乐。”孙权晚年宠信酷吏吕壹,吕壹等因此逐渐作威作福,毁谤大臣,排斥陷害无辜之人,顾雍等人都曾受到他们的举报告发,并因此遭到谴责。后来吕壹邪恶罪行暴露,收押在廷尉府中。顾雍前往审理此案,吕壹以囚犯身份见顾雍,顾雍和颜悦色,问他诉讼言辞。临走时,又对吕壹说:“你心里还有什么想说的吗?”吕壹只是叩头无话可说。当时尚书郎怀叙当面斥骂羞辱吕壹,顾雍批评他说:“官府有明确的法令,何必如此呢?”
  2.陆绩(187-219年),江苏吴县人,汉末庐江太守陆康之子。陆绩任郁林太守多年,为官公正廉洁,轻徭薄赋,爱惜民力,深得百姓爱戴而州郡得治。多年太守生涯,陆绩身无长物,两袖清风,卸任回苏州时,夫妇幼儿除有简单行装和几箱书籍外,无东西可带,以至舟轻不胜风浪,难以入海航行。陆绩只得令船工搬取一块巨石压舱,方得以平安返归故里。回到姑苏后,归苏不久,即英年早逝,年仅32岁,葬阊门外太伯庙西。遗下年幼二子陆宏、陆叡与幼女“郁生”,生活无着,遂由陆绩侄子、吴选曹尚书陆瑁迎养,“至长乃别”。
  3.刘义庆(403—444),江苏徐州人,字季伯,南北朝人。自幼才华出众,爱好文学,并广招四方文学之士,聚于门下。刘义庆15岁一路来平步青云,其中任秘书监一职,掌管国家的图书著作,有机会接触与博览皇家的典籍,对《世说新语》的编撰奠定良好的基础,17岁升任尚书左仆射(相当于副宰相),位极人臣。荆州时期(30-37岁)刘义庆担任荆州刺史,颇有功绩。荆州地广兵强,是长江上游的重镇,在此过了8年安定的生活。江南时期(37-41岁)刘义庆担任江州刺史与南兖州刺史,《宋书·刘道规传》说刘义庆是个“为性简素,寡嗜欲,爱好文义”的人,称得上是文人政治家。
  4.顾协(470—542),江苏吴县人,字正礼,宋代官员,作家,南朝少年举秀才,历任太尉、临川王掌书记、中书通事舍人等职,他为官期间清高耿直,光明磊落,有志向和操守,当他担任廷尉时,正值冬天,身上衣服单薄,另一廷尉菜法度对人说;“我愿意将身上的短袄脱下送给顾郎,恐怕他不接受并责备我,我不敢这样做,”他做中书通事舍人的时候,同官的人都很富有,修建豪华宅第,顾协为官十六年,一贫如洗,身上的衣服、家中器物从未曾改变过,有一门生初来他处奉事,知道他很廉洁,不敢赠送厚礼,只送给他二千钱,顾协为此十分生气,打了这个送礼人二十板,从此,再没有人敢向他送礼。
  5.范仲淹(989—1052)江苏吴县人,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心怀社稷,廉洁奉公,他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思想,已经熔铸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成为中华民族乃至世界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皇祐四年范仲淹(1052年)调往颍州,他坚持扶疾上任。但只赶到徐州,便在五月二十日(6月19日)溘然长逝,享年六十四岁。这时范仲淹积蓄已尽,一家人贫病交困,仅借官屋暂栖,略避风雨。范仲淹死讯传开,朝野上下一致哀痛。包括西夏甘、凉等地的各少数民族人民,都成百成千地聚众举哀,连日斋戒。凡是他从政过的地方,老百姓纷纷为他建祠画像,数百族人来到祠堂,像死去父亲一样痛器哀悼。
  6.高谷,(1391~1460年)江苏兴化人。25岁登上进士,历任翰林侍讲、侍读学士、工部尚书,后进少保东阁任大学士。66岁时升为谨身殿大学士,仍兼东阁。高谷为官清廉,办事公道,主持正义,后因年老主动离职回家。英宗皇帝对他评价甚好。高回乡后,仍住的是简朴房屋,死于1460年,享年70岁。历官永乐、洪熙、宣德、正统、景泰五朝,由中书舍人升至内阁大学士,故被尊为“五朝元老”。《明史》有传。
  7.叶盛(1420 ~1474 ),江苏昆山人,字与中,号蜕庵,自号白泉,又号泾东道人、淀东老渔,明代。明正统十年(1445)中进士,授兵科给事中,后擢山西右参政,督宣府镇(今山西大同)钱饷。景泰三年(1452年),巡边御史李秉推荐他辅佐独石、马营、龙门、卫所四城军务。他任职五年,整顿吏治,兴利除弊,修饬武备,开垦耕稼,岁丰食足。明代何孟春著《余冬序录》载:“叶文庄公盛巡抚宣府时,修复官牛,官田之法,垦地日广,积粮日多,以其余岁易战马千八百余匹。其屯堡废缺者,咸修复之,不数月,完七百余所。”成化十年(1474年)病卒,谥“文庄”。
  8.庄昶(1437~1499),江苏南京人,明代官员、学者。字孔暘,一作孔阳、孔抃,号木斋,晚号活水翁,学者称定山先生。成化二年进士,历翰林检讨。因反对朝庭灯彩焰火铺张浪费,不愿进诗献赋粉饰太平,被贬桂阳州判官,寻改南京行人司副。明成化十八年,浦口闹饥荒,庄昶不但自己赈济家乡百姓,还劝有粮者在寺庙中施粥,以救饥民。他从不接受官僚的赠与。庄昶房屋破漏,江苏巡抚王恕欲赠白银十五镒,他拒绝说:“私室可官办乎?”当时,过往但尚未上任的官吏拜访庄昶,他在别馆接待,已经上任的,他概不接待,因此自号“木斋”。
  9.郑燮(1693~1765),江苏兴化人,清代画家、书法家。扬州八怪之一。郑燮字克柔,号板桥。雍正十年(1732)乡试中举,乾隆元年(1736)中进士。七年出任山东范县知县。一年后调任潍县。郑燮受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影响,要求自己“第一要明理作个好人”,出仕作官,要“立功天地,字养生民”。做官期间,不肯逢迎上司,颇能关心人民疾苦,饥荒年岁,曾因擅自开仓赈济,拔款救灾,获罪罢官。
  10.马为瑗(1860—1915),江苏建阳人,字慕蘧,又字念劬。1881年,马为瑗以第二名的成绩考取盐城县学,1885年,获知县资格,赴顺天府(今北京)候补。1900年,八国联军进军,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慈禧狭光绪帝弃城出逃,京城官员也多半自寻活路,各自保命。在京城为官,身为平局长的马为瑗依然从容镇定,保证了粮库的安全,还出仓粟三百石,济危城民食。他的行为得到了顺天府尹的肯定,从此,开始了长达数十年的知县生涯,足迹遍布八个州县。(张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