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督查资源 铸就效能利剑

发布日期:2013-12-31浏览次数:信息来源:丹阳纪委字号:[ ]


  督查中力量分散、多头督查、重复督查的弊端一直是制约督查工作有效开展的“瓶颈”。如何打破“瓶颈”,今年以来,丹阳市创新思路,积极探索,通过科学整合各类监督资源,着力构建大督查格局,实现了变被动督查为主动督查、变突击督查为常态督查、变多头督查为整体督查,充分发挥了督查工作“助推器、晴雨表、联动杆”的作用,有力推动了各项工作的有效落实,为全面加快基本现代化进程提供了坚强保障。
  一、构建网络,形成督查合力
  一是组织机构“横向到边”。研究下发了《丹阳市“四城建设”工作监督检查办法》,成立以市委常委、纪委书记为组长,市委办、市府办等11个相关职能部门主要领导为成员的“四城建设”监督检查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划拨专项经费,固定办公场所,明确工作职责,有效整合了党政系统、纪检监察和各职能部门的督查力量,确保了大督查工作有效开展。
  二是网络队伍“纵向到底”。各镇区、各部门明确1名督查工作分管领导和1名联络员,构建了由85个单位组成的督查网络体系。同时从不同社会层面聘请59名“四城建设”特邀督查员,制定《“四城建设”督查工作纪律和职责》,严明督查纪律要求。
  三是督查力量“协调联动”。充分发挥职能部门的专业优势,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监督优势,新闻媒体的舆论优势,专门建立了《督查专报》、《情况通报》、《督查简报》等书面督查载体,每周工作例会、督查协调会等会议督查载体,以及“声、网、报、屏”等舆论督查载体,通过优化组合各种督查资源,构建了信息共享、协调联动、整体推进大督查工作的良好局面。
  二、创新机制,增强督查活力
  一是建立快速处置机制。综合运用督查“110”电话、纠风网、督办单、现场督办等手段,第一时间对亟需解决的问题督办落实,做到快速处“警”。自督查“110”工作机制启动以来,共接到群众投诉电话26个,快速协调督办日常工作中发现及群众反映的环境卫生、违章建筑等各类问题23个,群众满意率达95%。
  二是创新三色督办机制。对未按要求完成的工作事项,按情况不同分“红黄蓝”三色发放督办单。首先发放蓝色督办单,被督查单位在规定时限内未能整改或推动落实到位的,再发放黄色督办单,在规定时限内仍未能整改或推动落实到位的,发放红色督办单,同时按照相关规定,启动问责程序,追究被督查单位负责人和直接责任人的责任。
  三是完善考核奖惩机制。建立督查工作与绩效考核联动机制,将各镇区、各部门完成“四城建设”年度目标任务情况纳入年度机关作风建设和绩效管理考核体系,且占30%以上权重,考核结果与年终考核奖金及干部选拔任用挂钩。
  三、突出重点,提升督查效果
  一是突出抓好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批办(交办、会办)事项的落实。对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批办(交办、会办)的重要事项实行即时督查。根据时限要求,明确承办单位,全程跟踪催办,限期上报结果,确保办理质量。
  二是突出抓好全市重大工程项目的落实。统一制作《丹阳市2013年“四城建设”督查工作进度表》并张贴上墙,明确311个丹阳市级以上重大项目工作进度、时间节点和责任人,实行“挂图作战”,通过每月督查、双月督查、季度督查等形式全过程跟踪督查督办,全力促进项目早开工、早竣工、早投产、早见效。截止目前已有38项工作提前完成全年任务。
  三是突出抓好政府为民办实事工程的落实。围绕村庄环境整治工作,对14个镇区的1248个村庄开展了43次专项督查,确保整治工作有序推进。围绕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项目会同市住建局对2013年全市推进情况开展了专项督查,发现问题5个,提出督查建议3条,确保在规定时间节点内完成目标任务。
  四、强化责任意识,巩固督查成果
  一是干部责任心明显增强。在解决事关民生的重点难点问题和普遍性、倾向性问题上,部门主要领导身体力行,亲历亲为,靠前指挥,狠抓落实。如在今年2月底开展全市旧城改造项目姜家园片区助拆工作中,通过强有力的督查,抓住了工作关键环节,有力的推动征收工作,只通过 10天就完成505户的征收任务,在全市范围内形成了说了算、定了干、干必成、成必优的浓厚氛围。
  二是工作更加务实高效。通过督查,少数机关干部“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的问题得到有效克服,工作秩序进一步规范、作风进一步改善,效率进一步提高,群众投诉反映的问题也能在较短时间解决。对短期内无法办结的,有关单位负责同志也能在第一时间与群众见面解释,争取理解和支持。
  三是服务能力进一步提高。大督查工作进一步强化了党员干部的大局意识和宗旨意识,促进了民生服务部门和镇区的窗口岗位人员积极践行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进一步强化了机关干部的大局意识、宗旨意识,使其不想懈怠、不能懈怠、不敢懈怠,服务态度更加端正,服务举措更加优化,工作作风得到进一步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