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文化

古代拒贿诗歌

发布日期:2013-12-05信息来源:睢宁县纪委字号:[ ]

  日前,中纪委下发通知,严禁元旦、春节用公款购买赠送烟花爆竹、烟酒、花卉、食品等年货节礼。公款送节礼、公款吃喝等问题由来已久,一些党员干部打着礼尚往来、传统习俗的幌子,在节日期间收受贿赂。贿赂,历来是官场“公关”的最佳手段,因为乐于受贿的人总是绵绵不绝,所以这种丑行也总是禁而不绝。然而,古往今来,大凡清官廉吏,都能严于自律,守持廉德。他们俸外无取,不谋歪财,常常赋诗明志,拒收馈赠。有些清官拒礼诗,情切理深,内涵深刻,耐人品咀。
  1.西汉时,汲黯新任淮阳太守,当地豪绅们欲备厚礼登门拜望,汲黯知悉,即写诗一首以榜文张示:
  太守府门朝南开,无理有钱莫进来。
  自知之明听劝导,行贿则是小人才。
  2.北宋庐州(今合肥)人包拯,在端州任职不畏权贵,为官清廉,时人称他包公。3年期满,包公回京新任,端州黎民百姓感念包公,精制一砚暗藏舟中。船过羚羊峡,包公命书童查看船上有无藏匿赃私,最后搜出匿砚,包公当众抛掷于江中。包公60寿辰那年,吩咐家人一概不收寿礼。可第一个送礼过府的是当朝皇上,奉旨行事的太监深谙包公脾性,早在礼盒上写好一首诗:
  德高望重一品卿,日夜操劳似魏征。
  今日皇上把礼送,拒礼门外理不通。
  皇上为啥送礼?宋仁宗认为包拯“清慎太过”故有此举。但包拯无意要开贿道,便在寿礼盒上回赠一诗,巧辞皇礼。诗曰:
  铁面无私丹心忠,作官最忌念叨功。
  操劳本是份内事,拒礼为开廉洁风。
  3.公元七六四年,剑南节度使严武府申参谋杜甫,人在屋里坐,财从天上落。某人欲求他办事,特意送上一条名叫“织成锦”的贵重毛毯,杜甫婉言拒绝,但来人放下毛毯便走了。杜甫遂后差人将毛毯退了回去,并赋诗记之:
  奈何田舍翁,受此厚赠情。
  锦鲸卷还客,始觉心和平。
  4.明朝于谦,官至监察御史,他为官清廉,为官一生家无余财,针对当时许多官员乘巡视之机搜刮钱财,回京后向上司送礼物的风气,写了一首《入京诗》予以讽谏:
  绢帕麻茹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
  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
  5.明代吴让,到庆远知府赴任,当地一些少数民族的头人,便携金带银以礼晋见,皆被吴让挡之门外,为杜绝再来送礼者,他题一诗于门上:
  贪泉爽酌吴何敢,暮夜怀金岂不知。
  寄语南丹贤太守,原封送回莫相疑。
  6.明朝周新任按察吏时,有人送他一只烤鹅,周新便把烤鹅悬挂门庭,以示贿赂无门。周新此举,早有先例。东汉庐江太守羊续,为官清正,不收贿赂,享有“悬鱼太守”之美名。诗云:
  剩喜门庭无贺客,绝胜厨傅有悬鱼。
  清风一枕南窗卧,闲阅床头几卷书。
  7.明朝永乐年间,京官吴纳巡按贵州。返京时,地方官员派人追送黄金十万,吴纳为官清廉正派,当即挥毫题诗以拒:
  萧萧行李向东还,要过前途最险滩。
  若有赃私并土物,任教沉在碧波间。
  8.明人李汰是当朝科举主考官,职位显赫,权重一时。有一年,他去福建主持科考,有人暗送两根金条,以求买个“金榜题名”。面对这种钻营取巧恬不知耻之人,他愤而写下一首拒贿诗:
  义利源头识颇真,黄金难换腐儒贫。
  莫言暮夜无知者,怕塞乾坤有鬼神。
  9.清代叶存仁,为官30年,先后在浙江、安徽、河南等省任职。他淡于名利,洁身自守,政绩裴然。一次离任,有人趁黑夜漆漆摇船载物相送,以为夤夜送礼天知地知难有人知,是最佳时机。孰料,翌日叶存仁就将一应等物“完璧归赵”,并留一首诗相赠:
  月白风清夜半时,扁舟相送故迟迟。
  感君情重还君赠,不畏人知畏己知。
  10.清朝张伯行,被誉为“天下第一清官”,从来不受属下分文赠礼,备受康熙皇帝的称赞,因而晋升为福建巡抚。到任后,为杜绝送礼者,张伯行便写了一首《禁止馈送檄》,张贴在巡抚署衙门外:
  一丝一料,我之名节;一厘一毫,民之膏脂。
  宽一分,民受赐不止一分;取一文,我为人不值一文。
  谁云交际之常,廉耻实伤,倘非不义之财,此物何来?
  那些送礼者见此檄文,不敢自讨没趣,均悄然离去。
  “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衰,以人为鉴可明得失”。以上几首古代清官的拒贿诗,语言精巧,简洁明了,充满正气,发人深思。一年一次的传统节日元旦、春节又将来临,身为国家公职人员,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应该在工作之余多读一些古代清官“拒贿”诗歌,牢固树立“涓流不止,溪壑成灾”、“利于小者必害于大”的清廉意识,拒绝各类物欲诱惑,清醒认识到人情与贿赂之间的模糊界限,洁身自好,才能踏踏实实、安安心心的过个好年。(王柯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