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文化

主父偃的发迹与败亡

发布日期:2013-02-01信息来源:史苑掇英字号:[ ]

  西汉武帝在位期间,主父偃飞速升官和一朝遭诛的事颇耐人寻味。
  主父偃是齐临淄人,先学“长短纵横术”即战国纵横家那一套纵横捭阖的游说之术,后来又学习《易》、《春秋》、百家之言,学问大有长进。他在齐国诸侯王子弟间活动,以求一官半职,但因受到其他儒生的排挤,未能如愿。家中贫穷,无以为生,借债也没有人借给他。在齐国待不住,就北游燕、赵、中山等诸侯国,同样得不到信任。他对诸侯王很失望,就于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来到首都长安,投大将军卫青。卫青数次向汉武帝推荐他,也未引起武帝的重视。时间一长,穷愁潦倒。主父偃干脆直接上书武帝,对军国大事直陈己见。大概所言之事正为武帝所关注,当天即被召见。君臣交谈,十分融洽,相见恨晚。主父偃建议修改律令,谨慎处理汉匈关系,不要轻于开战。自此主父偃大受武帝信用,先任郎中,一年间四次升迁,由郎中、谒者、中郎升至中大夫。
  主父偃才能卓异,洞明世事,竭诚为汉武帝服务,不断就军国大事提出建议。大大影响了汉武帝的决策。其中,针对诸侯王势力过大问题,他提出推恩分封子弟的建议。他说:“古时候诸侯王的封地不过方圆百里,力量较小,中央易于控制。今天汉朝诸侯王中不少人连城数十,占地千里。汉朝廷放松控制,他们就骄奢淫乱,加强控制,他们就联合逆制京师。以法削减他们的封地,他们就以武力反叛朝廷,景帝时晁错建议削藩引起吴楚七国之乱,就是前车之鉴。现在有的诸侯王的子弟数以十计,只有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他人虽有骨肉之亲,却没有封地,这样仁孝之道就得不到实施。愿陛下令诸侯王施恩分封自己的子弟为侯,在各封国内分一部分土地作为封地。这些被封者人人喜得所愿,表面上是陛下的恩德,实际上分割了诸侯国,这必然使各封国不断削弱。”主父偃的建议被武帝采纳,至此,长期困扰汉朝皇帝的诸侯王问题基本得到解决。汉中央与诸侯王的矛盾牵扯到皇室贵族间财产和权力的再分配问题。诸侯王尽管是汉朝皇帝的至亲骨肉,但封国太大必然造成对汉中央的威胁。主父偃的建议实施后,诸侯王国中又凭空分割出不少小的侯国,表面上是皇帝推恩,实际上进一步分割了诸侯王的土地和权力。从此,诸侯王再也无力向汉朝中央叫板,汉皇帝与诸侯王之间建立起彼此利益各得其所的关系。主父偃提出的又一项建议是迁徙豪民到京师附近的寿陵茂陵。这项建议尽管算不上创新,但在地方豪强兼并之家势力蒸蒸日上之时,汉武帝采纳他的建议,的确增强了打击豪强兼并之家的力度,达到了主父偃所说的“内实京师,外削奸猾”的目的。
  由于主父偃的两项建议与武帝相契合,从而得到越来越大的信任。接着,在立卫子夫为皇后和揭露、审理燕王刘定国谋反案件中,主父偃为武帝立下别人无可替代之功。由是汉武帝对他更加倚重,他在朝臣中的地位进一步攀升。这时候,主父偃已有点飘飘然,昏昏然,得意忘形了。朝中大臣和诸侯王都怕他在武帝面前说自己的坏话,就不停地贿赂他,“赂遗累千金”,成为炙手可热的暴发户。有人劝他不要太锋芒毕露,横行无忌,主父偃对此不屑一顾,讲了他的一套观点:“臣自结发游学四十多年中,一直不得志,为此,父母不认我这个儿子,兄弟不接待我,宾客也抛弃我,我困顿的时间太长了。今天我总算出人头地了,大丈夫人生在世,如不能荣华富贵,列五鼎而食,宁愿遭五鼎烹杀而死!我已到晚年,所以故意倒行逆施。”不久,他告发齐王有“淫失之行”,于是武帝任命他为齐国丞相,全权处理齐王一案。主父偃衣锦还乡,将昆弟宾客召到丞相府,每人送五百金,斥责他们说:“当年我贫穷之时,兄弟不供我衣食,朋友拒绝我进门。今天我当上齐国丞相,诸君就迎接我于千里之外,今天我宣布与诸君决绝,今后谁也不准进我的门!”接着,他对齐王的“淫失之行”严加追究,逼使齐王自杀。赵王兔死狐悲,随即借主父偃离开京师之机上书武帝,告发他在实施推恩令时接受诸侯的贿赂,以贿赂多少决定封地的多寡。齐王自杀和赵王上书揭露主父偃受贿两事动摇了武帝对主父偃的信任,主父偃被下狱治罪。在丞相公孙弘的参与下,主父偃遭到族灭的惩罚。当他贵幸时,京师的府第终日车水马龙,宾客数以千计。及其被族诛时,只有一个人为他收尸下葬。世态炎凉,于此可见。主父偃出道晚,升迁快。一朝权在手,即肆无忌惮,收取贿赂,惩办诸侯,做事不顾后果。与群僚关系不睦,一旦犯案,施以援手者少,落井下石者多,最后落得个十分悲惨的下场。(孟祥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