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请托?就是托人情、走后门、拉关系、办私事。纵览历史,请托现象由来已久。《管子.八观》记载“货财行于国,则法令毁于官;请谒得于上,则党与成于下。”就是说贿赂官员财物这种风气盛行国内,法律法令就败坏于官府;请托办事之风在上层通行,结党营私之事下层就会泛滥。可见早在春秋时期,请托就是败坏法令、破坏制度的陋习,也是导致吏治腐败、国家灭亡的祸端。其中人情请托,更是中国古代官场千百年盛行不衰的潜规则。
西汉前期名相申屠嘉,(?-前155),西汉时梁(安徽砀山)人。年少时他以一个能拉强弓硬弩的武士身份,随刘邦起事,灭项羽,平黔布,功劳很大。到汉文帝时,他已官居御史大夫,后又就任丞相,位极人臣。他为人正直、嫉恶如仇,执纪执法从不接受私人请托,但饶是这样一个铁面丞相,却也对西汉朝廷从上到下的人情关无能为力,最后还被活活气死。
汉文帝时,有个人叫邓通,是文帝的宠臣,仗着文帝宠幸,获准开铜矿,私铸铜钱,由此富甲天下、盛气凌人。一天,申屠嘉入朝奏事,邓通不拘朝廷礼制,坐在文帝身边,对申屠嘉十分怠慢。申屠嘉奏事完毕后劝谏文帝:“陛下欣赏臣子,可以让他富贵,但是朝廷礼制他还是要遵守的。”文帝听了不以为然,说:“我就是宠爱邓通,你不要多说了。”
在古代中国礼制极为重要,在朝堂上破坏礼制可以说得上“是可忍,孰不可忍”?邓通严重违反纪律,嫉恶如仇的申屠嘉当即决定惩治邓通。回府后,立即以丞相名义下一份手谕,传唤邓通,邓通知道申屠嘉脾气很倔,此行不善,连忙派人向文帝报告。邓通一进相府,申屠嘉立即让人把他拿下,训斥他破坏高祖定下的法制,要砍他的头治罪,邓通一听要动真格的,吓坏了,连忙磕头,直磕得头破血流。结果申屠嘉话音刚落,文帝的旨意就到了,说邓通是自己的宠臣,请丞相给个面子,放他一马。申屠嘉可以不给邓通面子,但却不能不给皇帝面子。邓通安然无恙,从此更加有恃无恐,不把朝廷法制放在眼里,做了很多坏事。
过了几年,汉文帝去世,景帝即位,重要内史晁错,晁错凭借景帝的宠幸,不把其他大臣的建议放在眼里,大肆修改本已成熟的各项法令,又以激进的方式削藩,惹得朝野上下皆怨气。
晁错府邸的大门本来是面向东方,但他嫌出入不便,就又开了一座南门,而这座南门正开在太上皇宗庙的围墙上。此举严重违反了当时的礼制,按规定应该砍头。申屠嘉准备治罪于他,结果保密工作没做好,走漏了风声,晁错知道这老头执法办事六亲不认,连夜进宫拜见景帝,躲在宫里不敢回家。
第二天早朝,等到申屠嘉上奏禀告此事的时候,景帝替晁错辩解说:“错所穿非真庙垣,乃外堧垣,故他官居其中,且又我使为之,错无罪。”言下之意就是说,晁错凿开的是外墙,不是真的宗庙的墙,并且是别人居住的地方,况且得到了我的允许,他没有罪。你想以此为理由杀他,门儿都没有?罢朝后,申屠嘉对长史说:“我真后悔没有先斩后奏啊!”回到家,这个倔老头又气又恨,居然呕血而死。
晁错屡屡更改法令,违规犯法不被追究,所依仗的,是景帝的宠幸说情,由于他激进的改革方法,最终引发了“七国之乱”,对西汉政权和民生造成了极大的伤害,他自己也命丧其中。而刚正耿直的申屠嘉,终究没能过得了两朝皇帝的人情关,在历史上为我们留下了一声叹息。(吴月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