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要闻

三万一千淮海战役烈士名录获最大规模重勘

发布日期:2013-04-03信息来源:新华报业网字号:[ ]

  清明前夕,记者从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管理局获悉,对3.1万多名淮海战役烈士名录的最大规模重新勘定工作,历时4年已经结束,即将在《淮海战役史料汇编》之《英烈卷》中公开出版。
  这些名录,是如何搜集、确定,又为何需要重新勘定?记者走进淮塔,了解到名录背后那些悲怆感人却鲜为人知的故事。
  烈士名录,一代代工作人员持续接力
  淮海战役的牺牲人数,远远超过辽沈战役与平津战役的牺牲人数总和。这场战役,平均每两分钟就有一名烈士献出宝贵生命。这些烈士名录,是如何确定的? 
  淮塔管理局文保部资料员王瑶说,1959年,淮海战役纪念馆、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筹建伊始,工作人员就深入部队征集淮海战役烈士名录。当时,部队番号更改或撤销,找不到当年的参战部队,烈士名录的征集工作就很难完整。
  “文革”后期,老馆长于世景带人前往南京军区抄录淮海战役烈士名单,历时五六个月。工作人员把征集来的名录进行整理,分类编入名册,标注分类号。
  1976年,淮海战役纪念馆闭馆期间,工作人员对烈士名录进行大规模整理,历时8个月,将名录抄写到自制的《淮海战役烈士名录》上,共计14本——这是目前烈士名录的最基础文本,时至今日,图册分类清晰易辨,手写字迹整齐秀美像钢印的一样,令人震撼。
  1995年,省政府批准建设淮塔碑廊,刻名上墙。工作人员又再次前往成都、乐山、重庆等地的部队、民政部门核对调查。
  至此,确定淮海战役烈士共为31006名,按姓氏笔画,经电脑编排,略去同姓名者,实刻28391名,永志纪念。
  此次编撰《淮海战役史料汇编》之《英烈卷》,又是一次大规模整理。“这是抢救性勘定,因为随着时间的迁移,见证人、当事人越来越少。通过勘定,我们还发掘出一批新的英烈故事,丰富了史料。”淮塔管理局副局长王洪波介绍说。
  校对、辨认、增补、勘误——在淮塔文保部,记者看到了已经泛黄的1950年代由部队提供的烈士名册原始资料——厚达两尺的14卷烈士名录全册。此外,还有从1990年代起,不同时期的资料员在名录上不同笔迹的修改、查询烈士登记表、来访人员记录……勘定的依据,便是部队和史料部门、民政部门以及亲属提供的各种线索。
  生死两茫茫,转瞬半世纪
  华野12纵队战士徐士堂,名列烈士名录第1489页。用格子信纸书写的来访记录陈旧而清晰:1995年11月17日,烈士之女徐怀兰夫妇赶来告诉工作人员,她父亲在战场上被炸得昏死过去后,又苏醒了过来,部队并不知道,还给家里发了烈士证明书,之后又把资料提供给了淮塔。现在,徐士堂已从名录中删除。
  遗憾的是,这样的事迄今为止仅此一桩。在淮塔名录碑廊上,近年来又添加了陆续发现的烈士30名。王瑶说,来要求将自己先辈名字增加进来,或者要从现有名录中寻访先辈的,每年总有100多人。当地民政部门人员也告诉记者,从他们那个渠道来的类似人员,每年也有四五十人。
  宋先生查找宋协任烈士安葬地,孟学军查找孟宪河烈士,王先生查找张惠烈士……值得庆幸,这些遗属在辗转全国各地的烈士陵园之后,终于在淮塔找到了自己的亲人——许多烈士的后人、战友,前来查询都是“未曾开口泪先流”。
  有一位郑州人前来查询父亲,当他终于在烈士名录上看到父亲的名字后,双膝跪地,抱着纪念塔久久哭泣。另一位郑州铁路局的退休职工徐金华是烈士遗孤,幼年时便随母四处寻父,后来在淮塔工作人员的帮助下,找到了父亲的安葬地安徽宿县小张庄。徐金华的儿子是铁路员工,每次火车路过宿县,他都要朝着那个方向磕几个头! 
  王大海,是补录的最新一名烈士。2012年,他弟弟的孙女王学佳带着烈士证找到淮塔来,经确认后补录上墙。23岁的王学佳是江苏师范大学大三的女学生,“爷爷每次提起他哥哥,总是眼泪汪汪的。之前我到淮塔找过大爷爷的名字,没有,就带着烈士证书等资料赶过来,希望能够补录。很快,就办成了。”大爷爷的名字刻上墙后,学佳和妹妹前来祭奠,站在碑廊前用电话告诉了远在南京的爷爷。爷爷十分开心,而这对90后女孩,也从这里开始了解到“淮海战役是怎样一场战役”。
  还烈士最准确的姓名资料
  海量的日常工作,是修订姓名和资料。
  烈士绝大多数仅留下了姓名,多的也只有上百字的生平。“校正他们的姓名、资料、战斗经历,是对烈士和家人最基本的告慰,也是尽最大努力复原历史真相。”王洪波说。资料室的老同志付红也颇为感慨:“人死了,就剩下一张纸,他们的家人得有多么悲痛?我们能做的,实在是微不足道!”新一代的文保工作人员王瑶则说,秉持一颗虔诚的心,尽自己最大所能,用“细心、耐心、爱心”的工作态度,来抚慰烈士后人、告慰烈士英灵、宣扬烈士精神。
  名录记载,跨越了半个多世纪。由于文化水平所限,当时的书写者常会按照谐音写字,甚至将两个字各取一半,合写成一个不存在的异体字。工作人员对3万多个名字逐一甄别,例如徐乃贞更正为徐乃祯,陈庚生更正为陈更生,咎文才更正为昝文才……一字千钧!杜长根更正为杜尚根,则是依据亲属提供的家庭资料里最新查到的。还有两个相近的名字,经过新资料比对,发现是同一个人。“即便我们怀疑是同一个人,如果两边证据不能完全吻合,我们也不会删除其中的任何一个。”
  资料,在不断修订中。华野10纵特务团副团长马佩珠烈士,原被记载为1948年在淮海战役徐(州)东狙击战中牺牲。后来部队重新核实后,发现烈士其实是1949年1月在淮海战役第三阶段陈官庄战斗中牺牲的,特地发来公函,进行更正。
  清明将至,淮塔迎来祭奠高峰。人们在38米高的塔前行过礼,总会绕塔一周,怀着崇敬之情,仔细端详、细心阅读四周碑廊上刻录的烈士英名。
  碑廊名录后,留有无字碑石,象征着众多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而献身的无名烈士。事实上,战争过去了65年,一方面,还有无数的无名烈士没有信息;另一方面,他们的亲属后人依然在全国各地苦苦寻找先辈,承受着生死两茫茫的命运。
  这是记者抄录的部分烈士遗属寻亲信息——他们至今未能如愿,而历史与人民将会永远铭记并景仰他们:山东杜先生查找杜照丙烈士,山东梁山谷先生、路先生查找路永相烈士,柴先生查找柴念梅烈士,张先生查找张学礼烈士…… (王晓映 唐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