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东吴宰相顾雍(公元168—243年),高居相位19年,最后逝于任上,上自国君,下到黎民,无不感念他的功德。从顾雍的生平事迹可以看出,敬上、恤下、爱民、守制、谦逊律己的情怀贯穿其一生。
顾雍和张昭都是辅佐孙权内政的能臣,但个人性格差异很大:张昭进谏时向来直言不讳、疾言厉色,常常搞得孙权下不了台;但顾雍却相反,他为人谦和,不发脾气,但从不放弃真理。因此,实际上他的意见往往被采纳的也更多,所立下的治绩是非常大的。孙权对顾雍很尊敬,也很信任,每当遇到难题时孙权也更多的去请教顾雍,每当顾雍赞成孙权的意见时,顾雍就会请孙权的秘书吃饭,把问题研究个透彻,然后再送秘书离开;如顾雍不赞成孙权的意见的话,那么他就不会请客了,也不多说话,这样孙权就会知道自己的观点有待改进。因此,孙权派秘书请教顾雍后便不是问秘书“顾公怎么说?”,而是问“你吃饭了没有?”顾雍这种敬上的作风,不仅维护了班子的团结,也赢得了班子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
顾雍的爱子顾邵被派到豫章做太守,由于操劳过度染病而死。消息传来时他正在和手下下棋,听到这个噩耗他内心十分悲痛,但为了不打扰属下们的雅兴,他神色不变落子依旧,只是双手紧紧握住,指甲都把手掌刺破了,也坚持把棋下完。等客人们都走后,顾雍再也忍不住,用毛巾捂住脸嚎啕大哭起来。与下属相处,顾雍不以其位置低而不尊重他们,不以自己的私事而影响别人的情绪。这种恤下的作风对比个别领导干部为干爹祝寿、为自己庆生而大操大办借机敛财的行为比起来真是有天壤之别。
顾雍的爱民表现在两个方面:在施政方针的大方面,他反对武力扩张,主张谨守江东一方领土,维护本地安稳,保障周边民生农作;相比蜀国穷兵黩武的诸葛亮,顾雍能有这个定力和爱民之心是难能可贵的,所以当功利心乃至君主的称霸雄心与百姓生计相抵触的时候,顾雍会立场鲜明的反对,同时这样的施政方针也被继任者陆逊学习和继承。在小的方面,顾雍主张体恤民情,“下访”做调查研究、了解和考察民间疾苦,并且身体力行。这也与他的成长经历有很大关系,顾雍从政的起点比较低,基层的经验使他更深切了解到基层百姓的需要,处处以民为本、以民意为首,从而使他在各地“皆有治迹”。
守制,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坚持依法办事、坚持以法律为准绳。孙权晚年有些犯糊涂,宠幸佞臣吕壹。在吕壹的迫害下顾雍吃了不少苦头,后来吕壹罪行暴露,被捕下狱,主审官正是顾雍。按理说面对当初曾迫害自己的仇人,顾雍是有充足的理由“公报私仇”的。但他却不那样,而是像对待平常人一样心平气和地跟他对话。临走的时候,顾雍再一次问他:你的意思都表达清楚了吗,还有什么说的吗? 感动的吕壹只是叩头谢罪,无话可说。待在一旁的尚书郎怀叙怒气冲冲地上前痛骂吕壹的罪恶,顾雍制止道:“官有正法,何至于此!”。其实论受委屈的程度,顾雍在当场的人之中,是最有资格有痛骂吕壹的,但顾雍并没有像现在的某些领导一样,动不动就公报私仇,可见其心胸之广阔,气量之大让人敬佩,正所谓“宰相肚里能撑船”。
顾雍在谦逊克己、清廉自律方面的故事则更多。顾雍20岁便外出做官,他的母亲叮嘱他说:“你努力工作,常写信回家,点点滴滴说清楚。”以后,他每月十五都写信回家,但却从不提仕途如何。一过数年,母亲不知道他到底混的怎么样,于是,写信告诉他左邻右舍谁谁升迁了、光宗耀祖了,你的功名如何了?顾雍依然回信说,自己长进很慢,无所建树。他母亲在家里坐不住了,便亲自找上儿子的门。到了后,孙权亲自出迎拜见,群臣恭贺,母亲才得知自己儿子封侯为相已近两年了。顾雍的谦逊自律使他一生一尘不染,他不与其他人争功,更不贪污枉法,堪称廉洁自律的表率。
顾雍身居相位十九年,东吴由乱到治,出现了全面的兴盛和繁荣,后人评价他任内政绩说:“自汉末以来,数十年无屠掠之惨,抑无苛繁之政,休养生息,唯江东也独。”顾雍能够取得这样的成就与他敬上、恤下、爱民、守制、谦逊律己的为政情怀是密不可分的。廉于自身,“自奉简约”;廉于本职,居官不以权谋私;廉于社会,助推“利民”政策。学习古人的为官之道,可以净化官场,改进作风,提高执政能力,提升官员的人格品位。
顾雍的为政情怀,给我们当今领导干部加强作风建设很大启发,这样品德高尚的一个人,我们后世人不应把他忘掉。(彭广辉 庞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