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淮安市清河区纪检监察信访稳定工作深入贯彻实践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市纪检监察信访稳定工作部署,紧紧围绕“维护社会稳定,服务发展大局”主题,创新思路、多措并举,全力打造“信通访和”的纪检监察信访工作新局面。近5年来,全区无一起赴京非正常访和集体访、去省集体访,全国“两会”、上海世博会、“七一”建党90周年等重要节点期间,实现了去省赴京“零上访”的目标。
一、畅通信访渠道,方便群众诉求,拓展接访处访新平台
一是研发“阳光清河e点通”信访举报网络管理服务系统,促进信访举报工作的整合度和便捷度。内设“阳光信访”、“阳光清河”、“阳光政务”、“阳光社区”、“阳光审批”、“阳光服务”六大板块,将区情政务放置于网络之中,含括区各级机关干部的廉洁自律情况,在建工程相关招标监管信息以及街道、社区的财务、居务等内容,广开言路,接受监督。该系统自应用以来,已受理群众咨询投诉138件,为群众解决实际问题34件。
二是开通社区“新浪民情博客”,实现网上点评,增强信访举报工作的辐射度和满意度。组织38个社区在新浪网建立社区“民情博客”,把信访法规、社区居务、财务管理等重大事项,便民措施公示等亮相博客,并设立居民互动版块,居民可跟帖讨论、建言献策、咨询投诉。在有力维护居民民主权利的同时更为直接的面对居民反映的问题,第一时间掌握各类不稳定信息,及时妥善处理矛盾纠纷,避免矛盾升级。通过社区博客,共接到群众反映各类问题79件,其中涉及党员干部违纪、违法问题13件,立案查处1人(次);为群众协调解决生活、生活问题15件(次),协调解决资金近3万元。
三是推行“信访举报点评会”,进行现场点评,提升信访举报工作的透明度和公信度。对群众向区纪委反映的涉及到群众集体利益的信访件,在调查处理结束后,由区纪委组织调查组人员、信访问题涉及单位主要负责人等到信访群众所居住的社区或村组,将有关调查处理结果向群众进行反馈,公开接受群众评议,对群众就调查结果提出的质询当场予以解释和答复。自该制度实行以来,全区纪检监察机关共召开群众现场点评会7次,化解信访问题7件,现场解答群众质询57件次,为群众解决生活、生产困难问题6件次。该做法被评为全市纪检监察创新创优工作。
二、深化工作机制,推动稳控化解,探索化访息访新办法
一是坚持纠纷排查“网格化”,健全信访信息网络,增强矛盾纠纷排查的及时性。把全区已建成的310多个小区化整为零,实行“网格化”管理。按照“社区—小区—楼栋—居民”的模式聘请143名责任心强、工作作风正派的居民及社区干部担任信访信息监督员,就近分片挂钩联系2至3个小区,一方面将身边可能引发矛盾纠纷的苗头性信息及时反映给社区工作人员,另一方面更可利用自己也是小区居民或与居民相熟的身份,适时安抚信访人情绪,为妥善化解矛盾赢得时间。
二是坚持问题处理“有解化”,完善信访包案体系,增强各类问题化解的实效性。对全区纪检系统排查出的15名信访老户,全部由区委、区政府县处级以上领导包案化解,做到1%有理的1%解决,100%有理的100%解决,做到还“感情账”不怕丢面子,还“经济账”不怕受损失,还“执法账”不怕担责任。对法律和政策有明确规定,而且能够解决的,落实责任单位和责任人,限期解决;对暂时不具备解决条件、但可以逐步变通解决的,明确时限要求,做好与群众的沟通工作,争取群众的信任和理解;对特殊困难群众,采取政府救助、社会救济等办法,给予妥善解决;对少数不服调解又不愿走法律途径解决问题、可能越级非正常上访的重点对象,由纪委领导亲自接待、亲自研究、亲自督办,确保信访问题得到有效化解。三年来,共化解各类信访老户7名。
三是坚持老户稳定“真情化”,建立老户关爱机制,增强信访老户息访的持久性。对确有生活困难的信访老户协调民政、人保等部门予以经济、政策上的帮扶,用关怀暖人心,用真心换真情,从而进一步促进老户停诉息访。截至2012年底,先后为13名信访户协调解决各项资金40余万元,帮助协调就业3人次。重点信访人石某因在清河新区征地拆迁时索要过高补偿未能得到满足,从2006年起,每年都要到中纪委上访。作为该户的包案化解单位,区纪委一方面明确告知石某只能按照新区征地拆迁时统一标准对其家进行补偿安置,打消其想通过缠访、闹访等不正当手段来多获补偿的念头;另一方面又结合实际帮助解决其家庭困难,协调帮助其夫妇办理了社区低保,并将其丈夫安排在安洁公司做保安。在得知石某不顾自己体弱多病而坚持为其生病的女儿换肾一事后,区纪委又与街道一起在妇女节的时候将其树为模范典型,宣传其伟大的母爱。对于区纪委无微不至的关怀帮助,石某十分感动,并于2012年5月份书面承诺不再上访,至今一直稳定。
三、强化履职尽责,严格责任追究,营造信访稳定新局面
一是监督关口前移,创新“五色五书”预警机制。为充分发挥信访监督的作用,促进领导干部廉洁自律,遏制和防范违纪违规行为,我们根据单位或个人存在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以及违反党风廉政建设规定的情节轻重情况,按照“白、蓝、黄、橙、红”五色递进的方式,实行“五色五书信访监督预警”机制。既在源头上有效制止了小问题演变成大问题的发生,又有效的保护和爱护了干部。三年来,区纪委共实施信访监督预警64件次,其中信访谈话43人,信访摘转和发函要求说明问题21件次。得到区委、区政府的高度肯定,并被评为全区创新工作。
二是深化信访信息,建立信访情况“四据四库”制度。为进一步加强信访举报查办的后续跟踪,区纪委建立了信访信息“四据四库”,对纪检监察业务范围内的11类30项信访举报情况进行整合梳理,分别录入基本情况、案件线索、要情专报、重点信访人头等四个信访信息数据库,从而进一步规范了对信访举报内容、调查结果、反馈情况等信息的管理及运用,在及时化解各类不稳定因素的同时,也更为有效的储备了案件线索。根据数据库中提供的信息,及时稳妥地化解各类矛盾24件次。为领导决策提供信息参考13篇次。同时,提供案件线索近40条,转立案15件,挽回各类经济损失60余万元。
三是加强沟通协调,健全联合办信机制。我们积极加强与党委政府有关职能部门的协调配合,对一些矛盾易发、多发领域提前介入,形成各司其职、齐抓共管的办信合力。征地拆迁涉及到群众的切身利益,容易引发各类矛盾。因此我们对全区的大规模拆迁提前介入,全程参与,配合审计等部门加强资金等方面的审计监管。2011年3、4月份完成了对2006年至2008年约7.5亿征地拆迁资金的管理使用情况的专项检查,进一步促进了我区在征地拆迁程序、政策执行、资料管理等方面的规范化要求,增加政策执行、拆迁资金管理使用的透明度,减少因征地拆迁引发的信访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