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全国第一个落户在县级市的国家级高新区,昆山高新区的成长气势如虹,招商引资、项目开工、商贸接洽、参观考察等等热闹的重大活动络绎不绝。
经济的高速发展催生了形式多样的交流接洽活动,频繁开展的各类公务活动也成为落实“八项规定”的重点监控领域。
“春节过后到现在,全区共举办各种会议活动70多次,而去年同期为170多次”,作为身处公务接待“第一线”的高新区党政办副主任,鲍谨蓓对严格落实“八项规定”有着直观的感受,“过去经常要扛着大包小包的席卡、会标去布置会场,现在单位的负担轻了,我们个人感觉也松了口气。”
务实清廉高效是昆山机关单位的优良传统,高新区一贯就对公务活动和公务宴请从严管理,中央“八项规定”以及省、苏州市、昆山市相关落实政策出台后,在以“为民务实清廉”为导向的作风建设中,高新区的种种变革和创新更是如鱼得水。
“踩刹车”立竿见影
全面监控才有彻底的“减肥”,对重大会议和活动、公务接待、考察学习等内容,高新区均制定了严格的批准和审查制度,尤其是过去常见的外出考察学习活动,在新规定中要求,活动的开展必须经过区党工委书记的审核方能生效。
高新区对重大活动费用采用年度预算制,今年的预算标准比去年下调10%。虽然预算从严已经让机关单位过上“紧日子”,执行的具体操作上并未因此有丝毫的“心软”,实际开支要比预算还“抠门”。
高新区纪工委提供的数字显示,今年1—4月份,重大活动费用实际支出比预算还低,而接待费用在预算同比下调5%的基础上,实际支出比预算标准还节约44%。
公务活动林林总总,对公务开支进行有效的监管,是一项千头万绪的工程,必须针对不同的公务开支项目,必须量身定制“个性化”的监管措施。
该省的钱要省,该花的钱还得花。从今年6月1日起,对于确因工作需要产生的公务支出费用,高新区严格执行“职务消费公务卡”制度,在必要的公务接待活动中,领导干部实行公务卡刷卡消费,并在规定的期限内按照现行财务制度进行审核。电子支付方式的引入,杜绝了发票使用中潜藏的不规范财务漏洞,让职务消费“全程留痕”,公务接待中超标宴请等不规范现象,再也不敢随意越雷池一步。
围绕中心聚精会神
改进工作作风、落实“八项规定”,不是抽象的理念,而是实实在在的使命。工作姿态和形式上的转变不是改进作风的全部内容,更好、更快地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才是改进作风的意义之所在,才是改进作风的方向之所在。
“酒桌文化”被一部分人视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构成之一,不迎来送往能办成事吗?不吃不喝会不会得罪客商?
刘平是高新区招商局副局长,从事招商引资工作几十年,他自称招商引资部门是“求人的部门”,对客商自然要以诚相邀,对需要协调配合的相关部门也得客客气气,并戏称“脾气大的人不能搞招商”。
而谈起诸事从简的工作新风,刘平这个“老招商”满面春风地说:“少了迎来送往的宴请,不用经常的满身酒气,有更多的时间来锻炼身体、陪伴家人或者自我学习,家人当然更开心,对我们个人而言也是解脱。”而对于接洽的客商而言,无论是来自国内还是海外,只要项目前景好、服务效率高,宾主之间照样可以达成愉快的合作,今年以来高新区在总部经济、电子商务等高端产业方面取得的喜人进展就是证明。
改进作风不仅降低了行政成本,更突出的作用体现为行政效率的提高。围绕全年中心工作“一心一意谋发展”,是高新区作风建设的着力点。201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高新区全面深入推进全国一流高科技园区建设的关键之年,高新区全力实施经济和社会建设“双百工程”。经济建设百项工程涉及促进开工开业、提升现有产业、发展现代服务业、推动股改上市等九大类103项,社会建设百项工程涉及“五有”及文化建设等六大类100项。
为确保“双百工程”建成亮点工程和民心工程,高新区针对性制定督查制度,对203项任务所涉及的相关责任部门进行督查和检查。通过从项目落实、开工时间、资金到位、形象进度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督查,查找发现各项目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督促整改和解决,为“双百工程”顺利推进提供坚强的制度保障。
便民利民触手可及
离会场更远,离“现场”更近,上级和下级的联系更紧了,党员干部和群众的心贴得更近了,这是高新区干部群众共同的感受。
大渔村,这个位于昆山大学园区内的现代化村庄,近年来随着经济建设和城市建设的发展,吸引了许多“新昆山人”在村里摆摊、开店,虽然方便了村民的生活,却因为无序发展衍生出影响环境卫生、交通出行和外观杂乱等问题。
去年年底接到群众的反映,村委会在前期深入调查摸底的基础上,于今年5月上旬召开外来经营户、普通村民代表、村民组长参加的专题会议,经过反复商讨和酝酿,最终一致通过整改方案,由村里沿着新村周边建设一批简易的门面房,低价向外来经营户出租,统一进行规划、建设、保洁和日常管理。经营户成本没增加、收入没减少,村容村貌更整洁有序,原本诉求不同的各方皆大欢喜。
在大渔村党支部书记费建忠看来,这个棘手的问题迎刃而解,要归功于村干部和老百姓走得更近了。据介绍,大渔村要求每个村干部每月不少于两次走村进户,了解群众所思所想,党的十八大召开之后,大渔村从去年年底开始推行村民座谈会制度,要求村委干部每三个月至少组织召开一次村民座谈会,集中商讨并解决本地村民、外来人员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
“会议活动精简了,上级部门来村里上门服务的时间多了,我们也有更多时间去帮群众梳理问题、解决问题,群众对我们的信任和感情也更深厚了。”费建忠如是说。
群众利益无小事,关系到一群人的大事急事,需要党员干部及时挺身而出,群众日常生活里看似鸡毛蒜皮的小事,高新区的党员干部也“看在眼里、放在心上”。
位于主城区的亭林街道辖内小区众多、人口密集,据亭林街道党工委副书记龚建英介绍,为了给群众提供方便、及时的生活服务,该街道从今年6月份起,在部分社区试点“互助会馆”制度,推行“公益岗位”招聘,由街道出资聘请理发、开锁、缝补、下水疏通等专业人员在“互助会馆”工作,向社区的居民提供免费服务。既解决了辖区内一批“40、50”人员的就业难题,又完善了广大居民的生活难题,街道压缩办公开支、增加民生投入,圆满地实现了社区百姓工作与生活的“双赢”。
机关单位严格压缩办公开支,服务发展、服务民生的投入空间就拓展了,企业和群众就能享受更多的体贴、更多的实惠。领导干部自觉减少应酬、避免高高在上,走访企业、走村串户的时间和精力就充沛了,经济发展和社会管理的质量自然显著提升。用高新区纪工委副书记瞿亚光的话来说,“落实‘八项规定’,从作风建设的基础性工作抓起,政风行风必然会呈现焕然一新的局面。”(许晓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