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天”二字,担载的是百姓的口碑,千载汗青,能担起这份沉重的人寥寥无几,却也有人倾尽一生将这份沉重担起,为这二字也为自己正名。
“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包公临终之时,留下如是家训,以其清正严律子孙后世。千古传说之中,包青天早已带上一层神话色彩,世人甚推崇包公,一因其执法之刚正不阿,二因其为人之清廉身正。
包拯,字希仁, 北宋庐州人,以清廉公正闻名于世。曾任天章阁待制,人称“包待制”;后进为龙图阁直学士,故后人亦称“包龙图”,卒谥孝肃,赠礼部尚书。一生清正,嫉恶如仇,执法如山,为百姓所拥戴。
《宋史》中有《包拯传》,对包拯评价为“拯性峭直,恶吏苛刻, 务敦厚; 虽甚嫉恶, 而未尝不推以忠恕也。与人不苟合, 不为辞色悦人。平居无私书, 故人亲党, 皆绝之。虽贵,衣服、器用、饮食如布衣时”,可见史家对其的认可。后世感其德操,将他的事迹不断书写,在众多戏曲曲目与民间文学中都可以看到包公的名字,甚至将其描写成为一个“日断阳夜断阴”的神话人物,可见其清正之名广为流传,其功德为后人世代传颂。
不同于众多明吏出身书香抑或官宦之家,包公的出身较为平淡,包拯自己也曾说过:“ 臣生于草茅,蚤从宦学, 尽信前书之载, 窃慕古人之为, 知事君行己之方, 有竭忠死义之分, 确然素守, 期以勉循。”尽管出身寻常之家, 但儒家之礼义对包公影响深远,深深烙入了他的心中。少年之时,包拯曾写下如是诗句:清心为治本, 直道是身谋。秀干终成栋, 精钢不做钩。纵览包拯一生,他确实实践了诗中所写之志,两袖清风,清心直道,刚正不阿,用生命诠释着“青天”二字。
若说包拯,不得不说他沉砚拒礼的旧事。何谓文房四宝,湖笔、徽墨、宣纸与端砚,包拯42岁时曾到端州做过知州,端砚历来名贵,作为贡品上贡皇家,端州历代官员却借此层层剥削砚工,或是不断加大开采量,或是压榨工钱,砚工甚苦,却因上贡的名头无可奈何。包公上任之后对此多次改革,严查狠打,才使得砚工已忍受多年却无处诉说的心酸之事得以解决。同样,包公在端州的其他作为也深得百姓拥戴。三年任满,青天改去他方,百姓携物数里相送,包公均一一谢绝。官船远行,到江中一童仆告知包公一乡绅送端砚一方,他认为是小事便代包公收下。包公拿起那方砚台看也没看,直接扔入江中,传说包公沉砚之处历经数载成为一片沙滩,名为“砚洲”,包公“掷砚成州”的传说也如“砚州”之名一样流传下来。
端砚一方,说其名贵,倒也普通,说其普通,却又名贵,只因其承载太多。微微一物,一旦变成礼品,性质便也就变了。包公投入水中的是一方端砚,溅出的是点点浪花与千载的美名。端砚沉湖,浮出水面的是包公的严于律己。向之所欣,已为陈迹,这一方故事永远为后世所铭记。( 刘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