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文化

诗中谈廉叹于谦

发布日期:2013-09-06信息来源:徐州贾汪区纪委字号:[ ]

  “赖有岳于双少保,人间始觉重西湖”。湖山胜迹悼忠廉,岳指岳飞,于则是于谦,二人皆以自己的鲜血了却己身尽忠报国之愿。世人闻晓于公廷益之诗名,多赖《石灰吟》中“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一句,诗如其人,于公一生也可用“清白”二字形容。
  于谦,字廷益,号节庵,钱塘(今杭州)人,官至兵部尚书,北京保卫战有再造明室之功,得以民族英雄的身份与岳飞一起为百姓所悼念。《石灰吟》写成之时,于谦只有17岁,他用自己的一生践行着这句诺言。“土木堡之变”,英宗被挟,大厦将倾之际,于谦力挽狂澜,计走权宜,拥立景帝,改元景泰,尊英宗为太上皇,挫败了瓦剌阴谋,然而之后英宗归朝复辟,于谦终因“意欲谋反罪”慷慨赴死。抄没家财之时,史书有载“家无余赀,萧然仅书籍耳”,而他的继任者陈汝言上任区区一载,便资财百万,之后英宗甚悔,“使于谦在,当不令寇至此”,却已枉然。成化二年,宪宗为于谦平反,设“忠节祠”,亲撰诰语:“当国家之多难,保社稷以无虞,惟公道之独持,为群奸所并嫉。在先帝已知其枉,而朕心实怜其忠。”于谦使得证明。虽被送上刑台,然而于公报国之心至死未变,淡然赴死,以全己之臣节。
  儒家的臣子之德让于谦含笑赴死,也在冥冥之中塑成于公的品德。且说家学,于谦的祖父于九思为官多年,淡泊名利,以身作则,于谦的父亲于仁则立志“隐德不仕”,仕宦之家的出身使得于谦从小接受者儒家修身明德以止于至善的教育,祖辈父辈的言传身教也深深影响着他。《中庸》有云:“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君子当慎独,当每日三省来成就自己的品德,儒家强调重义轻利,这些都深深在于谦心中烙下了烙印,成为他心中的准则。
  说到于谦的诗,不得不提到这首:名节重泰山, 利欲轻鸿毛。所以古志士, 终身甘缊袍。胡椒八百斛, 千载遗腥臊。一钱付江水, 死后有余褒。苟图身富贵,朘剥民脂膏。国法纵未及, 公论安所逃!这首诗中于谦引用了数个典故,首句是化用太史公明志之叹,第三句写的是唐时元载抄家之时仅胡椒就抄出八百斛的遗臭之事,第四句赞的是东汉刘宠离任之时,百姓百钱相送,刘宠出境之后以钱投江的流芳之名。诗末于谦以数句抒发内心之感慨,表明自己清正廉洁之志。
  《石灰吟》千载流传,除了《石灰吟》于谦还有一首《咏煤炭》, 诗云:凿开混沌得乌金, 藏蓄阳和意最深。爝火燃回春浩浩, 洪炉照破夜沉沉。鼎彝元赖生成力, 铁石犹存死后心。但愿苍生俱饱暖, 不辞辛苦出山林。诗中于谦以煤炭自比,为了“苍生俱暖”这一心愿的达成他愿意“不辞辛苦”,燃烧自我,使天下得以燠暖,与杜甫“我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有相同的胸怀。
  若说于谦的诗句,不得不提及他拒贿王振的佳话。当时王振权倾朝野,地方大员入京都会去拜访他,送上厚礼,以求腾达。于谦却从不登王振之门。有人好心劝他,说哪怕送些土特产就算是手帕蘑菇一类也是好的,于谦听了,微微一笑,写诗明志:手帕蘑菇与线香, 本资民用反为殃。清风两袖朝天去, 免得闾阎话短长。之后王振果然对于谦进行打压。遭人诬陷,身陷囹圄,随时可能丧命,于谦依旧淡然:北风吹, 吹我庭前柏树枝。树坚不怕风吹动, 节操棱棱还自持。冰霜历尽心不移, 况复阳和景渐宜。闲花野草尚葳蕤, 风吹柏树将何为!北风吹,能几时!任尔风吹雨打,我自闲庭信步,于谦始终百折不挠,只求两袖清风。之后百姓联名上书,王振迫于压力,只得释放于谦。
  百姓的眼睛是雪亮的,汗青的镌刻是客观的。从于谦的诗中我们看的到铮铮铁骨,百折不挠;从他的诗中我们品得到严于律己,不阿权贵;从他的诗中我们看的到洁身自好,胸怀天下。斯人已矣,只在汗青留下点点色彩,鲜红如血,纯白如雪,在岁月中慢慢点染,慢慢湮开。(刘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