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文化

宇文邕“修富民之政”

发布日期:2014-10-21信息来源:沛县纪委字号:[ ]

  宇文邕(543—578),即南北朝后期北周武帝。鲜卑族。他18岁继位时,由堂兄宇文护专权,3l岁才亲政。他虑远谋深,有“必使天下一统”的宏愿。在亲政后5年间,他苦心焦思,克己励精,改革官制、兵制,又消灭北齐,使北方重新统一。“修富民之政”,最能体现他治国安邦的精神风貌。
  当时,南北长期分裂,南方是陈朝,北方有北齐、北周。北齐占有黄河中下游广大地区,无论人力、物力、财力、兵力均较北周为强。北周地处关中和西北边陲,人口不过1000万,仅及北齐的一半。再加宇文护专政时“任情诛暴,肆行威福”,致使“征赋劳剧,家无日给,民不聊生。”面对严峻的现实,宇文邕决定从安民、富民做起。建德元年(572),宇文邕亲政之初,便下诏说:民亦劳止,则星动干天;作事不时,则石言于国。故知为政欲静,静在宁民;为治欲安,安在息役。顷兴造无度,征发不已,加以频岁师旅,农亩废业。去秋灾蝗,年谷不登,民有散亡,家空杼轴。朕每旦恭己,夕惕兢怀。自今正调以外,无妄征发。庶时殷俗阜,称朕意焉。
  诏令中的“宁民”和“息役”,就是宇文邕“修富民之政”的指导思想。为了求得贯彻,他积极地采取了下面几项措施:
  一是行均田,轻赋役。均田制原创立于北魏孝文帝期间,西魏和北周之初仍继续施行,但其租调却越来越重,北魏时一夫一妇为每年二石,西魏为四石,北周初年为五石。由于租税沉重,使得百姓逃亡,户口凋残。宇文邕为了安民,多次下令减免“逋租悬调”,免除过去百姓积欠的租调,又告令地方官吏,要劝农、督农,赈济灾民。对于从北齐和陈朝逃亡过来的百姓,宇文邕给予种种优待,免除他们的徭役,发放临时救济,让他们安居乐业。为了保证百姓有较为充足的时间从事劳作,他又将西魏每年两个月力役之制缩减为一个月。    
  二是兴修水利。早在西汉成帝时,曾在关中地区开凿水利工程龙首渠,灌溉农田50万亩。由于年久失修,不少良田变为荒地,粮食减产。宇文邕于是下令组织人力疏通了龙首渠,并在蒲州(今山西永济西)等地开河修渠,以利灌溉和垦荒。
  三是放免奴婢、杂户。北周之初,奴婢和杂户依然大量存在。所谓杂户,即地位较奴隶稍高的伎作户、兵户、佛图户、僧只户等。他们与均田制下的编户不同,地位低下,受鲜卑贵族和佛教寺院剥削压榨。为了争得劳动人手,宇文邕于保定五年(565),建德元年(572)、六年(577)多次下令放免奴婢、杂户,使他们转变为平民,有利于社会安定和生产事业的发展。
  四是禁断佛教。北周初期,佛教僧尼多达100万,占全境人口十分之一。寺院占有大量土地;还控制着佛图户、僧只户、寺户等大量劳动人手。建德三年(574),宇文邕下诏:“断佛、道二教,经、像悉毁,罢沙门、道士,并令还民。”由于大量僧尼还俗归农,佛像铸为钱,土地尽行没收,因而取得了“民役稍稀,租调年增,兵师日盛”的成效,大大有利于安民和富民。
  五是节约宫廷开支。宇文邕身为一国之君,生活极其俭朴,“身衣布袍,寝布被,无金宝之饰,诸宫殿华绮者,皆撤毁之,改为土阶数尺,不施栌拱,其雕文刻镂,锦绣纂组,一皆禁断。后宫嫔御,不过十余人,”直至他临死前,还嘱咐:“丧事资用,须使俭而合礼,墓而不坟,……妃嫔以下无子者,悉放还家。”故唐人令狐德蔡撰《周书》时称赞他:“劳役为士卒之先,居处同匹夫之俭。”
  宇文邕死时年才36,死前还以“未能使百姓安乐”、“民劳未康”而叹息。他曾消灭北齐,又北平突厥。如若天假以年,他无疑能够实现“必使天下一统”的宏愿。其人虽殁,其功不可灭,隋朝重新统一全国,就是在他丰功伟绩的基础上实现的。(戴苏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