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期,齐国名相晏婴,字仲,世称晏子。晏子注重以民为本,仁厚爱民,敢于直颜犯上、刚正不阿,生活中崇尚节约、严于律己。晏婴之所以能够以德抑欲,以义御利,是因为他认识到清廉则为福,贪欲则为祸。由于晏婴克己奉公,尚俭倡廉,在中国历史上树立了廉相的楷模,对后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以民为本。晏婴把“以民为本”作为谋划大事而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则和方法,凡作事要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要为民着想,才能得到民的支持,才能取得成功。他认为“民,事之本也”,“事大则利厚,事小则利薄,称事之大小,权利之轻重,国有义务,民有加利,以此举世者必成矣”,“卑而不失尊,曲而不使政者,以民为本也。晏子的“民本”思想还表现在他爱民的具体行动上,如“景公之时,霖雨十有七日晏子请发粟于民,三请,公不许。”于是晏子愤而回家,把自己家的粮食分给了老百姓。晏婴还针对齐国财富分配不均的社会现实,提出了“权有无,均贫富”的经济主张。他认为,社会财富分配不均会严重危及社会的稳定。因此,他给景公出谋划策:“薄于身而厚于民,约于身而广于世,其处上也,足以明政行教,不以威天下。其取财也,权有无,均贫富”,此项主张受到广大百姓的欢迎。
举贤任能。据《史记》载,晏婴的车夫刚开始为其驾车时,以为自己是为相驾车,神采飞扬,甚为得意。但不久这位车夫改变了态度,处处表现出一种谦让精神。晏婴便问其中的缘由。车夫如实地告诉了他。原来车夫的妻子从门缝里看到丈夫驾车时的那种高傲神态,等到车夫回家的,他的妻子提出要离去。车夫问其原因,妻子便对丈夫说:“晏婴身高不过六尺而做齐国的国相,并且名声显于诸侯,今天我看他出门时神情安祥,谦恭谨慎。而你身高八尺,却为人驾车,而且非常傲慢,我因此要离去。”从此以后,车夫就变得谨慎谦虚起来,不再盛气凌人。晏婴因为车夫能听从妻子的劝告,自勉自强,一心向上,于是就把他推荐给景公做了大夫。晏婴在举贤任能的同时,还极力反对任用那些无能无德无礼之人,惩治侯臣。比如晏婴的家臣高纠,跟从晏婴做事达三年之久,不仅没提拔重用,反而被辞退了。高纠便向晏婴问其原因。晏婴对他说,我家有三条家法,即闲暇时从容相处而不相谈论,就疏远他;出门不相互关照,回家不相互切磋,就不与他交往;国家大事不议论,怠慢有才能之人,就不会见他。这些你一条也做不到,也就是我辞退你的缘由。晏婴认为,一个人提不出合理的意见和建议,是称不上贤能之士的。因而,当景公想会见高纠时,晏婴便以高纠无益于国君而回绝了景公。
节俭力行。齐景公时,奢侈腐败是齐国朝政的一个突出问题。为了国家的政局稳定,晏婴多次进谏景公止奢侈,行廉政。虽然晏婴身居相国高位,但他严以律己,廉洁从政,他在衣、食、住、行等方面都十分节俭,为百官做出了榜样。他吃的“脱粟之食、五卯、苔菜”、“肉不足”;穿的是粗布衣,仅有一件皮衣,竟穿了三十年;住的是闹市附近,潮湿喧嚣,条件较差的破房子;乘坐的是驾马、破车。而且,晏婴还经常把节衣缩食剩余下来的衣食之物,拿出来周济族人、亲友、百姓,以达到为国养民的目的。晏婴主张丧事从简并且以身作则,身体力行。晏婴的父亲去世就没有厚葬。他穿着粗麻制成的丧服,头上和腰间系着麻布带子,手拿竹杖,脚穿草鞋,住在孝棚里,睡在草苫子上。他的管家都觉得这样治丧太简单,“不是大夫守丧的礼仪”,而晏子却依然坚持丧事从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