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北宋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他少有大志,早在中秀才时便“慨然有志天下,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种仁人志士的高尚品德,为他一生所践行。王安石评价他:“一世之师,由初而终,名节无疵。”苏东坡赞美他:“出为名相,处为名贤;乐在人后,忧在人先。经天纬地,阙谥宜然,贤哉斯谊,轶后空前。”
范仲淹在朝廷时,为国为民,鞠躬尽瘁。《宋史》载:“仲淹初到制中,遗宰相书,极论天下事,他日为政,尽行其言。豪杰自知之审,类如是乎。考其当朝,虽不能久,然先忧后乐之志,海内固已信其有弘毅之器,足任斯责,使究其所欲为,岂让古人哉。”为国为民,他无一分私心,他直言敢谏,率性而为,因而多次被贬。他的好友梅尧臣写《灵鸟赋》劝他,少说闲话,少管闲事。他回作《灵鸟赋》:“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范仲淹第一次被贬,是因为得罪了刘皇后。在别人的眼里,也许看作是人生的一大灾难,而范仲淹却不然,走出朝廷到地方任职,正是自己深入民众,体察民情,为民办实事的机会。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有着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情怀,而“宠辱皆忘”。范仲淹出任泰州知州时,常常芒鞋短衣,深入民间,问疾苦,解民情,废寝忘食,夜以继日。为了泰州百姓,他征集四万多人,重修捍海堰,自天禧五年(1021年)至天圣四年(1026年)完成。新堤横跨通、泰、楚三州,全长200华里,不仅给当时人民生产耕种带来保障,还在后世的“捍患御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当地人民将其所修的堤命名为“范公堤”,至今犹存。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范仲淹立身处事的座右铭,也是他为人处事的道德标杆,不是停留在口头上,而是践行在具体的实践中。景佑元年(1934年),苏州久雨淋潦,江湖泛滥,大多村庄田园被淹,积水久而不退,黎民百姓饥馑困苦不堪。当此之时,范仲淹出任苏州知州,来不及安顿稍事休息,便栉风沐雨,风餐露宿,亲自到一线查水情,察环境,了解实情。于是,提出治水方案:开浚昆山、常熟之间五河,将积水引入太湖,然后注入大海,并以“修围、浚河、置闸“为主要经画。范仲淹急百姓之所急,想百姓之所想,以天下为己任,老百姓就是天。苏州的水患解除,纠结在他心中的心病也随之而散。
范仲淹被一贬再贬,但他心中有天下,心中有黎民百姓,心中有江山社稷,并没有挫伤他的弘毅之器,并没有影响他那博大的心胸和情怀。他在地方为官三十多年,每到一个地方,他都殚精竭虑,尽心尽职,努力实践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道德规范。
北宋宝元元年(1038年),党项首领元昊称帝,建立夏国,调集十万大军侵袭延州,西北边境面临着严重的危机。朝中大臣或战或和而莫衷一是,就在这危机关头,范仲淹自报奋勇,主动请求效命疆场。他被任命为户部郎中兼知延州,来到战争前线。范仲淹到任后,便整顿军队,选拔猛将,严明号令,爱抚士卒,怀柔诸羌来者。在宋夏交战的延州至环庆、泾原一线,构筑城堡、控制要隘,并屯兵营田,实施积极的战略防御,寻机出战歼敌,迅速稳住了战场形势,迫使元昊不敢轻犯其境。当地民谣说: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吓破胆。
狼烟落日,群山颠簸,荒漠无垠,连绵逶迤。春天走了,夏天来了,夏天走了,秋天来了。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遥望家乡,家在何处?山重水复,天高地远。多少思乡的泪,多少梦醒时的绻缱难眠。仰望浩天小月,南雁在月光里嘹戾;夜风吹寒衣,冷霜里又传来了呜咽的羌笛。苦难也好,煎熬也好,甚至金戈铁马腥风血雨里的拼杀,都是为着国家,为着黎民百姓的平安幸福。青春的年华在边塞的冷月里流逝,岁月的霜风染白了两鬓丝发,不辞不弃,无怨无悔。“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笛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范仲淹《渔家傲。秋思》)谁都有家,谁都有亲人,但“燕然未勒”,还会有敌人犯边侵袭,因此只好把家乡亲人放在一边,报效祖国,建功立业,使国家长治久安,不受外敌的侵扰。范仲淹在边塞生活长达四年之久,直到边关安定,元昊请和以后,才离开边关。
边关平定,范仲淹被任命为陕西宣抚使,尚未就任,又被任命为参知政事(副宰相)。为了江山社稷和天下黎民百姓,他铁骨铮铮,不畏权贵,直指当朝弊政。庆历三年(1043年),上疏《答手诏条陈十事》,提出十项改革措施,主要是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长官、均公田等十项整顿吏治为中心的改革主张,史称庆历新政。但由于遭到既得集团的激烈反对,庆历五年(1045年),新政受挫,范仲淹被贬出京城。历任邠州、邓州、杭州、青州知州。皇祜四年(1052年),改知颍州,范仲淹扶疾上任,行至徐州,与世长辞,享年64岁,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
范仲淹一生,辗转各地任地方官三十多年,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做人处世的风范,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在他主政的邠、庆二州,土民和属羌,曾经自发地为他立生祠。范仲淹死后,有羌酋数百人,哭之如父,斋三日才离去。
斯人已去,风范犹存。“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这种为国为民的博大的胸襟和远大的政治抱负,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国人。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思想和品格,已经熔铸成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为人要有宽阔的胸襟和崇高的道德品质,要以天下为己任,以造福百姓为情怀,激励着古往今来的无数仁人志士,无私奉献,奋力拼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