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沛县安国镇素有“五里三诸侯,一代帝王乡”之称。境内有汉高祖刘邦居住的遗迹饮马台、歇马石及“颖阴侯灌婴之食邑”的碑刻等。“三诸侯”是指汉初的安国侯王陵、绛侯周勃、颍阴侯灌婴,他们的故居皆在安国镇境内,绛侯周勃生于现在的周田村,安国侯王陵的府第在安国集,颍阴侯灌婴的食邑在如今的灌婴村,三地成品字形,相距均五里,故称“五里三诸候”。
王陵、周勃、灌婴都是汉初重臣,为刘邦夺取政权立下了汗马功劳,又为巩固汉政权出了大力,都官到丞相。三人中,王陵为人最为豪爽、正直,敢于谏言,这种耿直磊落的性格,秉承母亲的教诲和激励。
王陵与汉高祖刘邦同为沛人。民间流传秦昭襄王听信术士进言,说楚国境内丰邑上方祥云涌空,乃天子降世之兆。于是兴师南下,诛杀逾岁的男婴,刘邦母亲就是这个时候带着小刘邦逃难到沛,幸得一殷实人家收留。这家女主人知书达理、热情豪爽,怜其母子落难无依,又欣赏刘邦品貌不凡,不仅说服家人冒险收留,以诚相待,日后还教导儿子善待刘邦处处帮携,这位仗义豁达的女主人就是王陵之母曹氏梦云。《汉书》记载:“高祖微时兄事陵”,足见刘邦和王陵幼时手足情深。当然这是民间传说,免不了将历史人物夸张神话,然而王陵母亲的耿直忠义、磊落决断却是有口皆碑名垂史册的。
史载:“王陵以兵属汉,项羽取陵母置军中。陵使至,则东向坐陵母,欲以招陵。陵母私送使者,泣曰:愿为妾语陵,善事汉王,汉王长者,毋以老妾故持二心。遂伏剑而死。”这就是《陵母伏剑》的故事。陵母自刎后,项羽勃然大怒,命人将她以大锅烹煮,以泄愤恨。
有气节、识兴废。陵母在生死之际断言天下所属,告诫儿子不要错失佐天子以定天下的机遇,此为威武不屈;为了坚定儿子襄助汉王的决心,断其后顾,她舍生取义,以死成全,此为申明大义。有勇有谋、于公于私都堪称巾帼豪杰、女中丈夫。
为了纪念这段壮烈史实,家乡人民为她建冢筑坊,并将冢前古朴沉静的道路命名为“王陵路”。王陵母更与众多历史名士的母亲一并作为训子典范世代传颂。
在建立大汉王朝的过程中,王陵屡立战功,被封为安国侯。汉惠帝五年(前190年),丞相曹参卒,王陵继任右丞相之职。在任期间,为了要不要立吕氏子弟为王的事,王陵与太后吕雉进行了一场斗争。
惠帝驾崩,吕后擅权称制,准备立诸吕为王,向王陵征求意见。王陵是个耿介而性情直率的人,态度鲜明地告诉吕后说:“高帝临终前,杀白马与大臣盟约,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假如封吕氏为王,那不是背弃了先帝的意愿了吗?”没有任何余地地回绝了吕后。
吕后目的没有达到,于是改变了方式。一次,吕后当着王陵的面,询问左丞相陈平、绛侯周勃,向他们探讨能否立刘氏以外的吕姓为王的事。两人明知吕后本意,但当着她的面不好明说反对,便遮遮掩掩地说:“高帝平定天下后,封刘姓子弟为王,是天经地义的事。现在太后主政朝廷,如果要封吕氏子弟,自然也是情理中的事。”听了两人这番回答,吕后心里十分高兴。
退朝的路上,王陵气愤地质问陈平和周勃:“高帝歃血盟约的时候,你们两人都在场,想来你们不会这么健忘,连高帝的话都记不得了。现在太后要大封吕姓为王,明显违背高帝白马之约,你们为什么要讨好太后,说些违心话呢?日后,我们到了地下,有何面目再见高帝!”两人笑着说:“当着太后的面和她争辩是非曲直,我们不如丞相您。但放远目光,保全刘氏社稷,丞相就不如我们了。”
因为这件事,王陵得罪了太后。太后就罢免了王陵的右丞相之职,让他改任皇上的太傅,明升暗降。王陵十分气愤,称病不朝,回到家里。七年以后,郁郁而终。
王陵死后不久,吕后亦崩。陈平、周勃等人精心谋画,果断地诛杀诸吕,拥立文帝,还政于刘氏,正所谓“全社稷,定刘氏之后,君不如臣”,无疑,陈、周二人走了一条“曲线救汉”的路。王陵地下有知,一定会欣慰不已。(戴苏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