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中国民间有“观灯猜谜”的习俗。民俗专家介绍说,猜灯谜,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据记载,猜灯谜自南宋起开始流行,至今不衰。“猜灯谜”又叫“打灯谜”,出现在宋朝。南宋时,首都临安每逢元宵节时制谜、猜谜的人众多。开始时是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
随着社会的发展,灯谜中出现了廉政灯谜。廉政灯谜是将廉政文化教育与群众喜闻乐见的猜灯谜活动相结合的活动。具有使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在娱乐的同时,更加有效地加深党纪条规和廉政知识的理解,更能增强廉政文化的亲和力、感染力,能加大广大的干部群众的参与度,提高普及效率等特点。
有一条灯谜,谜面为“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猜廉政名词,谜底是鉴定人。
《旧唐书·魏徵传》:唐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直言敢谏的魏征病死了。唐太宗很难过,“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镜矣!”
一个人用铜当镜子,可以照见衣帽是不是穿戴得端正;用历史当镜子,可以知道国家兴亡的原因;用人当镜子,可以发现自己的对错。魏征一死,我就少了一面好镜子啊。——这堪称对魏征人生价值的最高评价。现在也有说“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意思一样。用铜做镜子,可以整理好一个人的穿戴;用历史作为镜子,可以知道历史上的兴盛衰亡;用别人作自己的镜子,可以知道自己每一天的得失。
还有一条灯谜,谜面是“须逢精鉴定妍媸”,猜廉政用语,谜底是对照自省。
据唐郑谷《闲题》曰“举世何人肯自知,须逢精鉴定妍媸。若教嫫母临月镜,也道不劳红粉施。”意思是:人世间谁愿意承认自己的缺点呢?所以必须用好镜子来对照自己是美的还是丑的。严格要求自己,不搞特殊化,不以自己的某种身份而放松要求,这是一个人能不断进取的先决条件。
党中央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工作会议上,提出了“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主要是以党章为镜,对照党的纪律、群众期盼、先进典型,对照改进作风要求,在宗旨意识、工作作风、廉洁自律上摆问题、找差距、明方向。以党纪国法,所在单位的岗位、职位相关的规范、制度、要求等为标准、参照物,以优秀领导干部、优秀党员为标杆。不但是党的各级领导,要经常“照镜子”,要“吾日三省吾身”,我们普通党员和群众,何况不应如此呢?(王柯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