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高祖曰:“……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即张良);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供应军需),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人,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这段话引自《史记·高祖本纪》。汉高祖刘邦认为:张良、萧何和韩信,这“三杰”是他建功立业、改朝换代的得力助手。张良(?-前185年)的家世为韩国贵族,他为了复韩反秦,曾结交刺客狙击秦始皇于博浪沙(今河南原阳)。传说他在下邳(今江苏睢宁邳镇)曾遇黄石公,得《太公兵法》。在楚汉战争期间,曾向刘邦提出不立六国后代,联结英布、彭越、韩信等策略,又主张追击项羽,彻底消灭楚军,均为刘邦所采纳。结果,项羽四面楚歌,乌江自刎,使刘邦得以建立汉朝。萧何(?-前193年)出身为沛县吏,曾佐刘邦起义。当起义军进入咸阳时,他及时取出秦政府的律令图册,很快地熟悉了全国山川险要、郡县户口等情况。楚汉战争时,他推荐韩信为大将,自己以丞相身份留守关中,输送士卒粮饷,支援前线作战,终于使刘邦战胜了项羽,建立起汉朝。韩信(?-前196年)初为流浪汉,曾寄食于人。他归依刘邦出任大将后,用兵如神,多多益善,下赵、降燕、取齐,屡有军功,后又在垓下(今安徽灵璧南)大败项羽,使刘邦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刘邦不把建立政权的功劳记在自己身上,而是充分肯定“三杰”的作用。只就这一点,便给人以启迪借鉴。
刘邦不仅重用“三杰”,对其他人才也能量才而用。他从不计较人才的出身和阅历,也不要求他们是全才。在他手下的文臣武将,来自不同的社会阶层,诸如:张苍是秦王朝典掌文书档案的御史;叔孙通是秦始皇顾问的儒学博士;曹参是沛县的狱吏;樊哙是宰狗的屠夫;夏侯婴是马车夫;周勃以编席为业,兼当吹鼓手帮人办喜、丧之事;灌婴是布贩;娄敬是车夫;郦食其是穷书生;彭越、黥布是强盗。至于陈平,原是魏王咎的太仆,后从项羽入关,任都尉,投归刘邦以后,被任以护军中尉之职。他曾建议用反间之计,使项羽不用谋士范增,并以爵位去笼络大将韩信,为汉王朝建立作出了重大贡献。后来他历任惠帝、吕后和文帝时的丞相。若问他个人的历史,家里贫穷,做小官时贪污受贿,又和嫂子关系暧昧,素有“盗嫂受金”之讥。而韩信在寄食于南昌亭长和漂母之家时,也是受尽了豪门阔少的欺凌侮辱,得到了“使出跨下”的丑名。凡此种种,表明刘邦善于识才,用人如器,取其所长,避其所短。正是这样,在刘邦的左右,文臣如雨,猛将如云,终于创建了大汉皇朝的霸业。(戴苏林 赵厚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