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专题聚焦 > 专题9 > 观点聚焦

警惕补贴照拿公车照坐

发布日期:2014-02-25浏览次数:信息来源:新华日报字号:[ ]

  2014年初,五粮液集团落下国有企业公车拍卖的“第一槌”。马年新春刚过,新一轮机关公车拍卖又成社会热点。沈阳市大东区公车改革的121辆公车首次进行拍卖,百余辆公车底价集中在数千元到两三万元。信息披露不够充分,车辆无人整理“卖相”差,车辆勘验只做表面文章,让很多有意向的人望而却步。
  记者发现,轰轰烈烈的车改拍卖中,暴露的问题值得关注。不少地方的拍卖也暴露出了问题。如有的区县公车淘汰后,廉价落入内部人员手中;有的起拍价定得太低,虽然走了拍卖程序,但是不对社会公开,有暗箱操作的嫌疑;还有的缺少相关服务,不仅竞购者不能试乘试驾,有的就在外日晒雨淋,轮胎瘪了无人管,导致市民想买不敢买,实际上是变相国有资产损失……
  公车改革不是应付上级、糊弄群众的“作秀”。华东师大教授余南平说:“从私下处置,到目前逐步公开拍卖,现在一些车改已经进了一大步,但一些服务应该改进,对处置公车,怎样既可以避免暗箱操作,又能实现国有资产保值,有关部门应出台规定,尤其不能贱卖。”
  公车改革直接动了领导干部的切身利益,向来阻力大;而群众最担心的就是改革后出现“公车照坐、补贴照拿”的“回潮”现象。温州车改正县实职每月最高补贴3100元,杭州正局职位车补每月2600元,宁波市正局职位每月补3000元,广州天河区正局职每月2800元……这些车贴的标准,抵得上当地职工大半月工资,是否存在变相增加干部福利之嫌。
  从创新改革到“创薪”之惑,公众越来越关注,公车“补贴”标准究竟谁说了算?
  长期关注车改问题的湖北省统计局副局长叶青认为,一方面,一些地方较高的车补标准很容易成为众矢之的。另一方面,改革会触及干部的既得利益,让掌权者“向自己开刀”难度可想而知。制定多高的车补才是适当的,显然有个科学测算和公平透明的问题。不受监督、自说自话的改革,也难让公众信服。
  随着公车改革逐步走向深水区,遭遇的难题可能越来越多。
  目前很多公车拍卖已经引入了评估机构和拍卖机构操作,但不妨再引入二手车市场机构参与,通过市场化的手段,将国有资产“包装”后上市公开拍卖,就会较少出现由于服务不到位,群众“想买不敢买”的困境,确保国有资产少流失,防范一些地方私下处置产生的“二次腐败”。
  多年来公车改革不断,但陷入“越改越多、越改越乱”困境,就是因为缺乏彻底性,有的在风头上把公车“封存”一阵子,风头过了肆无忌惮。一些率先改革地区的个别基层干部,向业务关联部门或企业“借车”的违规现象也未有禁绝。
  公车乱象作为当前干部不良作风集中体现的一个“病灶”,一定要从根子上彻底治理。“不仅要在存量上‘动手术’,原则上应该尽可能取消公车。同时要做减法,严控新购公车额度。”叶青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