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谣是指口头流传的、富有民间色彩的歌谣。中国历史悠久,古代民谣丰富多彩,反映了人民大众的心声,是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而其中流传的一些有关廉政的民谣,则用朴素、简洁的方式表达了广大群众对于清官廉吏的敬仰、歌颂和爱戴。
“前有召父,后有杜母。”
这首民谣出自《后汉书·杜诗传》,“召父”指的是西汉后期的召信臣,“杜母”指的是东汉初期的杜诗。
召信臣(生卒年不详),字翁卿,九江郡寿春(今安徽寿县)人。召信臣以明经甲科出身任职郎中,后出补谷阳长,因考核优秀迁上蔡长。他在任期间爱护人民,得到百姓称颂,又迁任南阳太守。他和在谷阳、上蔡时一样,一心为民,工作勤奋,又很有方略。“好为民兴利,务在富之”。他经常深入乡村,出入田间,鼓励农民发展生产,有时就在野外休息,难得安居。他巡视郡中各处水泉,组织开挖渠道,兴建了几十处水门堤堰,灌溉面积逐年增加,最后多达几万顷。百姓因之富足,户户有存粮。召信臣还大力提倡勤俭办理婚丧嫁娶,明禁铺张。对于那些游手好闲、不务农作的府县官员和富家子弟,则严加约束。在他的治理下,南阳郡社会风气极好,人人勤于农耕,以前流亡在外的百姓纷纷回乡,户口倍增,而盗贼绝迹,讼案也几乎没有。郡中百姓对召信巨非常爱戴,尊称他为“召父”。
杜诗(?—38年),字君公,河内郡汲县(今河南卫辉)人。年轻时就才能出众,担任郡功曹时人们就赞他处事公正。建武七年(31年),杜诗继召信臣之后迁升为南阳太守。杜诗任太守期间节约俭朴,为政清平,诛戮强暴,善于出谋划策,节惜民众劳役,在百姓中建立了威望。杜诗还制作用水力推引活塞鼓风的机具,发明了在水利机械史上有重大意义的“水排”,使用劳力少,功效大,百姓都认为很方便。他又“修治陂池,广拓土田,郡内比室殷足”。
因此,召信臣和杜诗被南阳郡百姓称颂为“前有召父,后有杜母。”
“河北盛传三刺史,首推沧州薛大鼎。”
这是唐代贞观、永徽年间河北一带流传的民谣。
薛大鼎,字重臣,唐初蒲州汾阴(今山西万荣县西南)人,生年不详,死于唐永徽五年(654年)。他一生在各地为官,所致清廉,不谋私利,宽惠爱民,以良好的政绩和品行受到百姓的爱戴。特别是在任沧州(今河北沧州)刺史州期间,修渠治水,努力发展经济,稳定社会秩序,政绩卓著。
沧州地区在唐以前所遭受的人为祸害非常严重,再加以沧州地区地势低下,河道堙虚后,水肆横流,一片荒凉景象。薛大鼎经过调查后,从沧州的实际情况山发,首先修渠治水,以此作为恢复发展经济的前提,这其中最著名的是对无棣渠的修治。无棣渠西起运河,贯沧州全境而东入海。经过薛大鼎和当地人民的共同努力,无棣渠不久就修通了,这既大大减轻了水害,又灌溉了流域地区的田地。无棣渠开通后,东海的鱼盐之利得以转输沧州境内及其它地区。这样又大大繁荣了沧州地区的经济,富裕了人民的生活;同时还大大便利了沧州地区的交通,沧州地区很快展现了新的面貌。此后,薛大鼎又组织当地人民疏通了漳、衡和长芦等三条河,使得“泄汗潦,水不为害。”
薛大鼎在沧州的政绩,不仅赢得了沧州人民的歌颂和赞美,而且声名显于大河以北地区。当时瀛州(今河北河间)刺史贾敦颐,冀州(今河北冀县)刺史郑穗本也都颇有政声。沧、瀛、冀三州又均位于黄河以北,成“铛(古代一种大锅,有三足)足”之势,河北人民并称他们三人是“铛脚刺史”,同时也就有了“河北盛传三刺史,首推沧州薛大鼎”的民谣。
“朝廷无忧有范君,京师无事有希文。”
这首民谣出自南宋人王称的《东都事略·范仲淹传》。“范君”和“希文”都是指范仲淹。
范仲淹(989-1052年),字希文,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和文学家,一生清廉正直,不畏权贵,忠国为民。庆历三年(1043年),急待稳定政局的宋仁宗,在“四谏官”欧阳修、余靖、王素和蔡襄的极力谏议下,彻底罢免了宰相吕夷简的军政大权,以杜衍和富弼为军事长官,任范仲淹为参知政事(副宰相)。同年九月,在仁宗皇帝的授意下,范仲淹和富弼等连夜起草改革方案。特别是范仲淹,认真总结从政28年来酝酿已久的改革思想,很快呈上了著名的新政纲领《答手诏条陈十事》,提出了十项改革主张,它的主要内容包括改革官员选拔升降制度;平均耕地,发展农桑;整顿军备;落实朝廷惠政;减轻百姓徭役等。
《条陈十事》呈送给宋仁宗后,宋仁宗和朝廷其他官员商量,表示赞同,便逐渐以诏令形式颁发全国。这就是北宋历史上轰动一时的“庆历新政”。新政实施的短短几个月间,政治局面已焕然一新:官僚机构开始精简;以往凭家势做官的子弟,受到重重限制;昔日单凭资历晋升的官僚,增加了调查业绩品德等手续,有特殊才干的人员,得到破格提拔;科举中,突出了实用议论文的考核;全国普遍办起了学校。为了撤换地方上不称职的长官,范仲淹又派出许多按察使,分赴各地。按察的汇报一到,贼官姓名就从班簿上勾掉。因此。人们高兴地说:“朝廷无忧有范君,京师无事有希文。”
“况太守,民父母,众怀思,因去后。愿复来,养田叟。”“太守不回,我民不宁。太守归来,我民忻哉。”“况青天,朝命宣。早归来,在明年。”
这三首民谣,是明代苏州人民诵唱时任苏州知府况钟的。
况钟(1383-1442年)是明代官员,字伯律,号龙岗,又号如愚,靖安(今江西靖安县)人。宣德五年(1430年),朝廷特选况钟担任当时“天下第一剧繁难治”的苏州知府之职。况钟为官清廉,惩腐肃贪,明察冤狱、兴修水利、减轻徭役,深受苏州人民的信任和爱戴的清官,都称他“况青天”。
任苏州知府一年后,况钟的母亲去世了,按照礼制,他必须回靖安原籍守丧。这一去,要三年孝满才能出来做官。于是苏州许多人向巡按御史请愿,“请求夺情起复”。苏州人民还编了首歌谣:“况太守,民父母,众怀思,因去后。愿复来,养田叟。”并把这首歌谣抄在纸上,粘遍了苏州的大街小巷。朝廷接受了人民的请求,下旨况钟缩短“守孝”期,重回苏州做官。
宣德十年(1435年),况钟进京述职,苏州人民怕他因政绩优异,升官离去。况钟起程时,“士耆民庶咸候上道,且控舆卧辙”,舍不得他走。苏州人民怀念他,担心他朝见后不回。等到来年春天,他返回苏州后,苏州人民才放下心来,有歌谣唱道:“太守不回,我民不宁。太守归来,我民忻哉。”
正统四年(1439年),况钟治苏9年任满,例应上调朝廷,而苏州府士民张翰等八万人人联名向直隶巡抚按察使张文昌上书,恳请转奏朝廷,乞求况钟连任。有儒生为歌谣曰:“况青天,朝命宣。早归来,在明年。”表达了当地百姓期盼他早日回来续任的愿望。明英宗接受人民的请求,升了况钟的官,赐正三品,仍回苏州做知府,直至病逝于任上。
“多少臣工,偏夺我使君一个。”和“天,快还我贤父母。”
这里面的“使君”和“贤父母 ”指的是清康熙年间的张鹏翮。
张鹏翮(1649-1725年),字运青,号宽宇,湖广行省麻城县(今湖北省麻城市)人,生于四川遂宁黑柏沟(今四川省遂宁市蓬溪县),清代名臣、治河专家、清代第一清官。康熙九年(1670年),张鹏翮进士及第,历任礼部郎中,兖州、苏州知府、江南学政、浙江巡抚、河道总督、两江总督、刑部尚书、户部尚书、吏部尚书兼文华殿大学士等职。史称“清官”、“贤相”。
张鹏翮为官重民生疾苦,深受百姓爱戴。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张鹏翮担任兖州知府,他在任三年间,清廉正直,查判昔日积压疑难案件,昭雪许多冤案,释放冤民30人;重视农桑,举办教育,百姓安居乐业,民风淳朴和谐,离任时官吏百姓拦路哭留。张鹏翮后又任苏州知府,他整饬吏治,兴利剔弊,干练廉能,治绩不凡,嘉誉远播,离任时百姓也攀辕而泣,拦路挽留。
张鹏翮去职兖州、苏州知府后,当地百姓、士子编了许多歌谣,以表达对他的思念。如供演唱的《南北曲》共十首,其中的《江儿水》有“多少臣工,偏夺我使君一个”、《雁儿落带得胜令》中有“天,快还我贤父母” 感人至深的词句,以此表达他们对清官张鹏翮的思念爱戴之情。
品味亦是鉴证,回顾亦是追忆,斯人都已去,百世却流芳。这些中国古代民谣里蕴含的廉政事迹,犹如天空中的点点繁星,深邃而明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