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文化

戏剧《桃花扇》的历史警示

发布日期:2014-03-12信息来源:新沂市纪委字号:[ ]

  清初人孔尚任所著《桃花扇》是一部著名传奇戏剧,以男女主人公侯方域(朝宗)和李香君的爱情为主线,来揭露南明弘光王朝的腐败,揭示其灭亡的原因,具有丰富的思想内含和很高的艺术价值,对后世影响颇深,被誉为中国古典四大名剧之一。以剧中“马士英”和“阮大铖”这两个反面人物角色为案例,《桃花扇》也不失为一篇进行廉政教育的历史素材,具有重要的警示意义。
  《桃花扇》剧本共40出,故事梗概是:明朝末年,曾经是改革派“东林党人”的侯方域(朝宗)到陪都南京,组织“复社”文人,与曾专权的太监魏忠贤的干儿子,已被罢官的阮大铖等进行斗争,偶然结识秦淮歌妓李香君,两人一见倾心,以诗扇定情,并成就婚事。阮大铖匿名托人赠送丰厚妆奁企图拉拢侯方域,被李香君知晓坚决退回,诡计不成的阮大铖怀恨在心。农民起义军李自成攻占北京,崇祯皇帝吊死煤山,福王朱由菘在南京被拥戴称帝,成立南明弘光政权,在权相马士英的举荐下,起用阮大铖。阮大铖得权后趁机陷害侯方域,迫使其出逃南京,投奔扬州明朝将领史可法处。阮大铖还强迫李香君许配他人,李香君坚决不从,撞头血贱侯方域所赠诗扇,侯方域朋友杨龙友采花汁点染而成“桃花扇”。马士英、阮大铖于赏心亭置酒赏雪,李香君乘机骂筵以泄愤恨,险被打死。扬州陷落后候方域逃回到南京,被阮大铖捕获入狱。清兵南下,昏君奸臣出逃,候方域出狱后在避难栖霞山时,与李香君相遇于白云庵,在张道士的点拨下,他们双双出家入道。
  《桃花扇》剧中人物形象众多,性格各异,作者将其分为“色部”、“气部”和“总部”。 气部是表现背景历史“兴亡之感”的人物,又分为忠臣所在的“奇部”和奸臣所在的“偶部”。剧中的两个反面人物,一个是南明首辅马士英,另一个是阉党余孽阮大铖,都分在了“偶部”,是权奸的代表。在戏剧第十五出《桃花扇·迎驾》中,马士英和阮大铖乘国家败亡之机拥立福王朱由崧时,竟说是“幸遇国家大变,正我们得意之秋”。第二十一出《桃花扇˙媚座》中,拥立福王当上皇帝得势后,阮大铖说“天子无为,从他闭目拱手;相公(指马士英)养体,尽咱吐气扬眉。”阮大铖在怂恿马士英去强逼李香君嫁给其党羽田仰时说:“当年旧恨重提起,便折花损柳无悔。那侯朝宗空空梳栊了一番,看今日琵琶抱向阿谁?”第三十六出《桃花扇˙逃难》写马士英、阮大铖在南明即要灭亡的前夕,还念念不忘他们的“一队娇娆,十车细软”。这些剧中的片段,采用艺术的手法生动刻画了马士英、阮大铖之流奸佞卑鄙、沆瀣一气、迫害良善,自私贪婪的嘴脸,塑造了两个不折不扣、不可救药的奸臣贼子形象。那么,抛开艺术的元素,当时历史上真实的马士英和阮大铖是怎么样的人呢?
  马士英(约1591~1646年),字瑶草,贵州贵阳人。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他考中会试。三年后,又中进士,被任命为南京户部主事。天启年间升为郎中,历知严州、河南、大同三府,崇祯五年(1632年)擢右佥都御史,巡抚宣府。但马士英到任右佥都御史兼宣府巡抚不到一个月,就从国库中取公款千金,去贿赂朝贵,为镇守太监王坤发现,随即向朝廷告发,马士英被免官,只好流寓南京。
  阮大铖(1587~1646),字集之,号圆海、石巢,安徽桐城人。与马士英同年考中会试,后以进士居官后,先依东林党,后依魏忠贤阉党集团,崇祯二年(1629年),魏党事败,阮大铖名列逆案,被罢官,避居南京。
  官场失意的马士英和阮大铖二人在南京相遇后,相交甚欢,臭味相投,打得火热。后来,他们通过向当朝权臣周延儒行贿,马士英被起用,当上了兵部侍郎的要职。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李自成攻占北京,崇祯皇帝朱由检自缢,明朝灭亡。以马士英为代表的阉党余孽从自身利益考虑,置国家危亡于不顾,拥立荒淫无为的福王朱由菘在南京登基称帝。马士英由于拥戴有功,被任命为南明首辅,爬上了宰相的宝座。得权后,马士英第一件事就是为自己的死党阮大铖翻案,不顾大臣反对,多次进言弘光帝,提阮大铖为兵部侍郎,不久升任兵部尚书。从此,二人开始了操纵朝政,狼狈为奸,鱼肉百姓,横征暴敛的生涯。他们看皇帝喜欢饮酒就进献美酒,皇帝喜欢美女就进献美女,喜欢古玩则进献古董,从而导致弘光帝更加穷奢极欲,荒淫无度,罔顾国事。他们扣发朝廷减轻赋税的方案,却打着兴复明朝的幌子,巧立名目,大肆搜刮百姓。他们还利用手中权力卖官鬻爵,取消对童生以考试录用生员的规定,变为以交纳银钱多少定名次,有钱人不论品德优劣,都能当上生员,然后再掏钱升官。同时,马士英等还收受曾投降农民义军的明朝将领的贿赂,给他们官复原职。
  由于马士英、阮大铖等人的恶行,使当时朝廷吏治腐败、乌烟瘴气、贿赂风行;整个国家内外交困、千疮百孔、民怨沸腾。有人愤怒的在京师东西长安门的大柱上写对联道:“福人沉醉未醒,全凭马上胡诌;幕府凯歌已休,犹听阮中曲变。”还有人半夜在马士英的中堂上写对联道:“闯贼无门,匹马横行天下;元凶有耳,一兀直捣中原。”福人指弘光帝,他本为福王;阮大铖是兵部尚书,故称“幕府”,“闯贼无门”是骂马士英为“马贼”;“元凶有耳”,即“阮“字,也就是在骂阮大铖。
  顺治二年(1645年)五月,清军攻入南京,仅一年的南明弘光政权灭亡,马士英和阮大铖不是与清军作战,而是摔残军押解金银财宝,四处奔逃,后来马士英走投无路,投降清军,被斩首于福建延平(今南平)城下,阮大铖也投崖自尽,被戳尸。时人及后人将二人“马阮”并称,合列《明史˙奸臣列传》之中。《明史˙马士英传》谓马士英“为人贪鄙无远略,复引用大铖,日事报复,招权罔利,以迄于亡”, 曰:“大铖机敏猾贼。”
  然而,历史对于马士英的评价却有不同的意见,有人认为马士英遍历封疆,虽然不是什么奇才,但在明末士大夫们普遍无能的情况下,还是相当优异的。事实上,正是因为马士英的合格尽职,所以江南一直是未受农民起义军威胁的世外桃源。只是后来马士英为报阮大铖向周延儒举荐自己之恩,以及受了阮大铖的蒙骗等,才向弘光帝推荐启用奸人阮大铖而导致误国伤民,酿成大祸,成为罪人。同时还有人认为《明史˙马士英传》因是当时东林党人黄宗羲弟子万斯同所撰,东林党人对马士英有重大偏见,有污蔑他的嫌疑,尤其是对他的死因,在国史中以寥寥两句记载其被清军擒获杀害后,却加以野史暗示其是投降后被杀,是不负责任的。事实上是,南明弘光政权灭亡后,马士英盘桓于浙江一带,期间多次参与反清战役,直到在江浙一带最强大的抗清势力吴日生的部队兵败后,马士英亦遁入空门躲避清廷缉拿,后因叛徒出卖,被清廷抓获,最终不屈就义。由此有人得出马士英是有气节的人,是被《桃花扇》误塑造为奸臣形象的,有一些冤屈。民国时期,安顺姚大荣还著了一本《马阁老洗冤录》,企图为马士英翻案。现代史学家陈垣在《明季滇黔佛教考》中说:“惟士英实为弘光朝最后奋战之一人,与阮大铖之先附阉党,后复降清,究大有别。”
  而历史对于阮大铖的恶评,对于他摇尾乞怜、乞降清军的事实,倒没有多大异议。唯一有人叹息他的文学才华被世人忽视了,如果就才华而论,当世及后世评价应该都不低。甚至有人认为阮大铖的诗在明朝当居第一,其著有《咏怀堂全集》。而他所做戏剧传奇十余种,今存四种:《春灯谜》、《燕子笺》、《双金榜》和《牟尼合》,合称“石巢四种”,亦颇负盛名,只是人人都说他是败类、奸贼,人品差,作恶多端,所以,把他的作品也都贬低了。陈寅恪在遗作《柳如是别传》中曾有一段谈论阮大铖的文字:“圆海人品,史有定评,不待多论。往岁读咏怀堂集,颇喜之,以为可与严惟中之钤山,王修微之樾馆两集,同是有明一代诗什之佼佼者”。章太炎亦曾有评语曰:“大铖五言古诗,以王孟意趣,而兼谢客之精练。律诗微不逮,七言又次之。然榷论明代诗人,如大铖者少矣。”《中国大百科全书》之《中国文学分卷》中,在“明清传奇杂剧作家”中,也列入了阮大铖的名字。
  那么戏剧《桃花扇》是否真是一不小心冤枉了马士英,忽略了阮大铖的才华了呢?作者孔尚任创作《桃花扇》时的清朝初期,正是具有尊重事实精神的考据学极盛的年代,这影响了他的写作态度。《桃花扇》虽然添加了大量人物故事情节和感情描写,但力求忠于历史,大部分为真人真事,诚如作者孔尚任自白所说:“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实事实人,有凭有据”。 孔尚任曾在南京过明故宫,拜明孝陵,游秦淮河,登燕子矶,他特地到栖霞山白云庵,访问了后来被写进《桃花扇》的张瑶星道士,为《桃花扇》的创作进行了积极的前期实地考察。后来他历经十载,三易其稿苦心创作《桃花扇》时,采取了证实求信的原则,他在《桃花扇·凡例》中还说:“朝政得失,文人聚散,皆确考时地,全无假借。至于儿女钟情,宾客解嘲,虽稍有点染,亦非乌有子虚之比。”在对剧中各类人物作不同笔调的刻画时,虽然忠、奸两类人物的结局加了点虚幻之笔,如剧中柳敬亭说的,“这些含冤的孝子忠臣,少不得还他个扬眉吐气,那些得意的奸雄邪党,免不加他些人祸天诛”,以达到“惩创人心”的艺术目的。但总的说,作者的褒贬、爱憎是颇有分寸的,表现出清醒、超脱的历史态度,马士英、阮大铖结党营私、倒行逆施,基本上是“实人实事,有根有据”,真实地再现了历史。同时,作者迫于创作时的政治环境,没有能直接展现清兵进攻的内容,有意回避、改变了一些情节,但还是因《桃花扇》得祸,被康熙免官,这也是作者坚持原则、实事求是的证明。所以《桃花扇》没有误会冤枉马士英,也没有刻意忽略阮大铖的才华,只是写出了应该写的历史和故事。由此而言,马士英、阮大铖终归是属于奸臣之列。
  然马士英、阮大铖的年代已有些久远,斯人已矣,现在真正知道他们的人不多了,唯有一出《桃花扇》流传,来让人们来了解他们。民间百姓在欣赏《桃花扇》的时候,往往把马士英、阮大铖这类人统统视为抽象的奸贼、贪官污吏,认为他们陷害忠良、贪赃枉法、欺压百姓,坏得一无是处,对其义愤填膺,痛恨唾骂。看来马士英与阮大铖要因《桃花扇》而更加臭名昭著,遗臭万年了。这是《桃花扇》的意见,恐怕也是也是人民大众的意见。所以,一朝失足,千古遗恨,不管你是有点气节的,还是有才华的,留下的往往只有骂名。概言之:“读史以明人智,赏剧以警人心”, 这是戏剧《桃花扇》的警示,也是历史的警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