厉行勤俭节约是当前大力倡导的社会风尚,也历来是中华民族传统之美德。“成由勤俭败由奢”,从政治上说,它还关涉到王朝的兴衰。纵览中国古代历史,大凡那些有大作为,开盛世,声名显赫的皇帝,都能吸取前朝灭亡的经验教训,对百姓施仁政,在朝中推廉政,而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反对奢靡、躬身节俭。
一、汉文帝刘恒
汉文帝刘恒公元前180年即位,其励精图治,创“文景之治”治世之开端,是位省俭节欲,克己自持的君主。汉初已经有了布鞋,草鞋只剩下贫困百姓才穿,因为制作草鞋主要用草和麻,材料经济实惠。但汉文帝却每天也坚持穿草鞋上朝理政,以作节俭的表率。不仅是草鞋,就连他的龙袍破了,就让皇后给他补一补,接着穿。
汉文帝在位二十三年,宫室苑囿,车骑服御,都无增加。据《汉书·文帝纪》记载,他曾经想在自己的宫殿做一个露台,预算报上来,需要百金,他便放弃了这一想法。他说:“百金相当于中产人家十户的财产总和了,我继承先帝的宫室,还常觉得羞耻,怎么能花百金建造露台。”为了减免百姓税负,他还减少自己的开支,裁减侍卫人马,并下诏不接受地方贡献的锦绣等奢侈物品,同时禁止地方官员购买黄金珠玉,否则以盗窃论罪。而他利用朝廷节省下的费用,来供养八十岁以上的老人,每月发给他们米、肉和酒;对九十岁以上的老人,还要再发一些麻布、绸缎和丝棉,给他们做衣服。
汉文帝刘恒死前,还要求他的丧事也要一切从俭。他在遗诏中痛斥了厚葬的陋俗,对待自己的墓地“霸陵”,明确要求:“皆以瓦器,不得以金银铜锡为饰,不治坟,欲为省,毋烦民。”后来赤眉军进攻进长安时,许多皇帝的陵墓被挖了,唯独没动汉文帝刘恒的陵墓,因为知道里面没什么贵重东西。
二、隋文帝杨坚
隋朝的开国皇帝隋文帝杨坚,统一了分裂几百年的中国,文治武功,历史功绩颇大,也是以节俭出名的帝王。隋文帝出身名门望族,但小时候生长于寺庙之中,素衣素食,生活简朴,这使他从小就养成了崇尚节俭,反对奢侈的性格。《隋书·高祖纪》说:“(杨坚)大崇惠政,法令清简,躬履节俭,天下悦之。”
杨坚当皇帝后,日常饮食很少吃肉,只要不举行宴会,最多只有一个肉菜,他的穿戴一般不用金玉饰品,穿的衣服多是布帛所制,同时规定宫中的妃妾不作美饰,衣服只要能穿就不换新的,很少有绫罗绸缎;所乘的车子,已经很陈旧,坏了也不换新的,而是让工匠修理后反复使用;对于自己死后的葬礼,隋文帝杨坚与汉文帝刘恒有同样的态度,主张薄葬,在遗诏中说:“凶礼所须,缄令周事,务从节俭,不得劳人。”
隋文帝对太子要求也很严格,有一次,杨坚看见太子杨勇精心装饰的一幅铠甲,很不高兴,把杨勇叫到跟前,告诫他:“自古以来,没有听说过腐化奢侈能够长治久安的,你是太子,应当注意节俭。如果不能上合天意,下顺民心,将来怎继承帝业呢?”为了警戒杨勇不再犯此错误,他命人取出一些自己穿过的衣服留在杨勇哪里。但杨勇对父亲的警告却不入心,对父亲阳奉阴违,生活奢靡,并屡教不改,太子之位最终被隋文帝废掉了。
三、唐太宗李世民
唐太宗李世民是中国唐朝第二任皇帝,非常杰出,开 “贞观之治”盛世,其也是倡俭反奢的表率,育简朴节约之风。唐太宗从历代朝政得失的利弊中,总结出王朝的灭亡的主要原因就是朝政腐败,奢华无道。因此,唐太宗的施政言论中,多次提到要“弘俭约”,“恶奢侈”。他对侍臣说:“崇饰宫宇,游赏池台,帝王之所欲,百姓之所不欲。帝王所欲者放逸,百姓所不欲者劳弊。劳弊之事,诚不可施于百姓。”他还以秦始皇挥霍无度,导致国破家亡为例,下诏群臣:“奢侈者,可以为戒,节俭者,可以为师。”
在行动上,唐太宗自己也率先垂范,带头厉行节俭。《贞观政要》记载,贞观二年秋,朝中大臣们见秋雨连绵,宫中潮湿,太宗又患有“气湿”,再三请求他新造一阁,但他担心花费的财力太大,一直没有允许。贞观七年,太宗驾幸蒲州。刺史赵元楷征令老年人穿黄纱单衣,准备在路旁迎接拜见皇帝。并大肆修饰官署的房屋,修整城楼来谄媚讨好。又暗地饲养百多头羊、几千条鱼,准备送给皇亲贵戚。太宗知道后,十分生气,对他严加斥责,指出这是前朝灭亡的旧弊,不可再行。赵元楷听后忧俱交加,数日不食而死。
在唐太宗的熏陶和倡导下,贞观时期朝中大臣尚俭之举蔚然成风,他在位的二十多年间,全国“风俗简朴,衣无锦绣,财帛富饶,无饥寒之弊” 。
四、宋太祖赵匡胤
宋太祖赵匡胤是大宋王朝的建立者,英明仁慈,是一代开国明君,也是一位倡导节俭并以身作则的皇帝。他能从五代以来因奢侈淫逸而导致亡国的帝王身上吸取教训,虽贵为天子,但不敢疏于骄奢,非常注意俭约自律。
宋太祖戒醉酒。他说:“沉湎于酒何以为人?朕或因宴会至醉,经宿未尝不悔也。”他平时饮食、衣服极为简朴,“常衣浣濯之衣,乘舆服用皆尚质素,寝殿设青布缘苇帘,宫闱挛幕无文采之饰。”他的御轿已经修理过好几次了,且无装饰。皇后问他:“陛下既做天子,怎么不坐一个好的轿子,并用金银装饰一下呢?”太祖严肃地说: “我以天下的财富,把宫殿都装饰成金银,也能办到,但国家之财是天下百姓之财,我是为百姓守财的,不可妄用。天子要以有余奉天下,以后,你不要再说这种话了。”此后,赵匡胤还是照样乘坐那顶修补过无数次的轿子。
宋太祖还严格要求自己的子女。他的女儿永庆公主出嫁后,经常出入宫掖看望父母。有一次,公主穿着贴绣铺翠襦到宫中,太祖看到后对公主说:“自此以后不要穿这种衣服了。”公主辩解说:“这能用多少翠羽呢?”太祖说:“你穿这种衣服,宫里人和皇亲贵族必争相效仿,这样一来,京城翠羽便要涨价,市民为争利,辗转贸易,岂不使许多人舍本逐末?”
《宋朝事实类苑》中还记载,北宋乾德二年,北宋平定后蜀之后,后蜀的亡国之君孟昶到了汴梁(开封),进献给宋太祖赵匡胤一个精美绝伦的尿壶,上面装饰着七彩珠宝,名贵无比。太祖看到这个珍贵的尿壶后,却把它摔到地上,命人把它砸碎,并严厉地对孟昶说:“一个尿壶竟然如此奢华,那你用何物贮藏食物?你如此骄奢淫逸,怎能不亡国?”赵匡胤还对两旁的大臣说:“人人都应记取这个教训,千万不要有奢靡的行为。”满朝文武深受教育。在他的倡导带领下,宫中大臣及其他人也注意简朴,不敢过于奢侈了。
五、清圣祖康熙
清圣祖康熙在位61年,是中国封建社会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政绩也极为突出,是“康乾盛世”的缔造者。他从小受祖母孝庄皇太后的教导,要勤政爱民,恭俭为本,做一个好皇帝。康熙8岁登基,登基的第二年,一位统兵的将帅从前线派人给他送来一只极为罕见的黄色漂亮小鹦鹉,还专门用黄金打制了一个精致的鸟笼子,想讨得他的欢心。康熙这时虽还是个孩子,正是贪玩的年龄,却拒绝接受,还对来人一通严厉的训斥。14岁亲政后不久,康熙即颁布《上谕十六条》,把“尚节俭,以惜财用”作为一项施政方针。他说:“自王公以及士庶,凡宫室车马衣服仆从,一切器用之属,具立定经制,限以成数,颁示天下,俾恪为遵守,不许少有逾越。久之俭德日彰,贪风日息。”在总结历史经验时,他还认识到:“纵观历代,皆由朴而渐于奢……然不可不禁也。”“节俭必黜奢,而黜奢乃亡羊补牢,不如尚俭之未雨绸缪。”
康熙对宫中各种花费严加限制,将负责宫中祭祀、典礼、准备筵席的光禄寺过去每年70万两银子的开支降至每年7万两;将管理少数民族事务的理藩院以前每年用于赏赐及招待的80万两银子的费用裁减至8万两。康熙出行在外也厉行节约,不许官员为他修路,不许为他擅自建立行宫,已有行宫,不许施加彩绘,今后不再修缮,任其损坏。他还下令禁止地方官员搭建彩棚搞迎送仪式,禁止为他的题字题词刻碑建碑亭。康熙50岁大寿那一年,在京的一些大臣们合伙凑钱制作了一扇屏风给他祝寿。但就是对于这样不太珍贵的一扇屏风,康熙仍然不改节俭的原则,他只把屏风上大臣们所写的给自己祝寿的文章抄了下来留作纪念,屏风却原件退回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