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作风建设,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常言道:小处见精神。群众对一名党员干部最直观的印象,就是其工作作风如何,是否为民办实事,是否廉洁奉公,而这些往往是通过工作和生活中的一些细节来体现的。敬爱的周恩来总理就为我们诠释了一个共产党人的清正廉洁。
“衣”
国共合作抗日期间,周恩来兼任国民党军队政治部的中将部长,还担任着国民党参政会的参政员,每月薪水有几百元,加之写文章的稿费,收入很可观,但是,周恩来始终保持勤俭节约的共产党人本色。他有一条穿了多年的藏青色哔叽裤子,就因为裤子上还没有打补丁,所以,只有在出席会议或会客时才舍得穿它,工作人员发现这条裤子已经磨毛了,便劝他买条新的,可他执意不肯,就这样,周总理那条裤子的裤脚破了三次,缝了三次,裤子越缝越短,周总理却照常穿着它迎宾会客。周总理穿的一套睡衣和睡裤,颜色都褪光了,穿破了就补,再破再补,一直穿到他逝世,一条浴巾用了20多年,正反面补了14块补丁,一顶帽子都破了,他还舍不得扔掉,一双皮凉鞋和一双黑皮鞋,整整穿了20多年。
“食”
周总理吃的饭菜很简单,通常是两个普通的菜,一个汤,每周吃两顿粗粮。困难时期,周总理提出领导干部必须带头节俭,有几样东西坚决不吃:鱼、肉、蛋,肉制品也不行。他还常常到中南海食堂排队买窝窝头和菜汤,和同志们一起吃饭。周总理外出工作,老百姓吃啥,他就吃啥。1961年5月,周总理到河北省武安县进行调查,在四天的视察中,总理坚持和群众同吃一锅饭,没有去吃地方安排的小灶饭菜。
“住”
从西柏坡进京后,周总理一直住在中南海西花厅,那是一座老式旧平房,年久失修,墙上的砖有不少斑痕,墙皮老旧出现了碱印;柱子上的油漆大部分脱落,有的柱根已经糟朽;地面是大方砖,每到夏天就泛潮;窗户裂着大缝,冬天还要用纸糊窗缝;天花板也很陈旧;厕所不在卧室,上厕所还要走一段路。由于房屋潮湿,周总理常闹腿病,后勤部门几次要给周总理修房,均遭到周总理的拒绝。后来,身边的工作人员乘总理出国访问的机会,抢时间搞了点简单的内装修,更换了窗帘、洗脸池与浴缸,周总理回国后十分生气,将工作人员狠狠地批评了一顿。
“行”
我国的国产红旗牌轿车研制出来后,周总理就将这种车定为自己的公务用车,后来,国家又进口了一批高级奔驰轿车,有关部门想给周总理换一辆更舒适一点的车,被周总理严词拒绝。由于工作需要,周总理经常外出调研考察,按规定,总理出行有严格的安全保卫制度,各种保卫车辆都要齐备。但周总理坐车外出的最大特点就是讨厌前呼后拥,认为这是一种浪费、一种形式主义,认为这样会远离群众。为了安全起见,警卫车就会悄悄地跟在周总理的车后进行保卫,为摆脱这种“跟踪”,周总理经常突然行动,工作人员还来不及通知警卫车,总理就已经出发了。在使用公车的问题上,周总理同样公私分明,毫不含糊,去理发,医院看病,探亲访友,看戏等,都算作私人用车,总要叮嘱身边工作人员照章付费,从工资中扣交。
“用”
周总理办公室的陈设十分简陋,室内只有写字台、小会议室桌各一个和几把椅子,连沙发都没有。周总理不允许给他购置办公用品。两只落地台灯是中南海的工人用铁管子、洋铁皮做的。两个笔筒,一个是价钱最便宜的普通玻璃杯,另一个是山水玻璃笔筒,破裂后,里外用橡皮膏粘合继续使用。周总理戴的手表是我国最早生产的上海牌,有一次,总理的手表坏了送去修理,身边工作人员看到周总理戴这样一块普普通通的上海牌手表,怀着对周总理崇敬的心情,给他买了一块外国新型表,但是总理还是微笑的拒绝了。
“情”
周总理和邓颖超作为革命事业共同奋斗的亲密战友和相濡以沫的终身伴侣,他们一生奉行“互敬、互爱、互信、互勉、互助、互让、互谅、互慰”的“八互”原则,堪称恩爱的模范夫妻。但是在邓颖超工作的安排上,周总理不但没有丝毫关照,反而要求格外严格,周总理始终坚持:“只要我当一天总理,邓颖超就不能到政府任职。”对于自己的亲属,周总理同样是严格要求,决不搞特殊化,1968年,周总理下乡插队的一个侄儿和一个侄女由于工作表现突出,被推荐应征参军。为了防止是地方同志特殊照顾,周总理积极动员侄儿侄女脱下了军装,各自重新返回地方插队劳动。
古语云“舟必漏而后入水,土必湿而后生苔”,小节不廉会崩断人思想的廉政弦,使人迷失方向走向犯罪的深渊。在中央提出反“四风”加强作风建设的今天,作为公职人员应该重温周总理生活中的勤俭小事,并效仿践行。保持长期廉洁,不仅要在大是大非面前把握住自己,更要在日常小事和细节问题上坚守住心灵的“防护堤”,常怀律己之心、常思贪欲之害,从工作、生活中的小事细节入手,只有在思想上强化“小节”意识,行为上才能防微杜渐。(王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