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来自扬州的一名基层社区工作者,能够参加党的十八大,既感到荣幸和自豪,更感到使命和责任。”在党的十八大江苏代表团讨论会上,十八大代表、扬州广陵区文昌花园社区主任郑翔向大家展示了一幅由180张居民笑脸组成的长卷。“这是社区居民委托我带来的幸福笑脸,向党的十八大献礼”。
郑翔在十八大上向大家展示了一幅由180张居民笑脸组成的长卷
文昌花园社区是扬州第一个大型拆迁安置社区。2005年社区刚刚成立时,被形容为“困难家庭多、矛盾纠纷多、不良现象多”。 七年里,郑翔带领社区一班人以服务居民为己任,走门进户,联系群众,帮助困难弱势群体,关爱老年人生活,关心青少年成长,全心全意为居民群众办实事、解难事、做好事,在实践中履行“老百姓说好才是真的好”的承诺。文昌花园社区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弱势群体保障好,邻里和睦人心齐,路平灯明环境优”,成为扬州市社区建设的标杆,在省内外闻名遐迩。先后荣获“全国文明社区”、“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社区”等荣誉称号,连续三年被评为扬州市“十佳社区”,2012年,又被中组部表彰为了“全国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郑翔同志也先后当选为全国“小巷总理”之星、全国社区建设先进个人,江苏省优秀共产党员、江苏省十大女杰等荣誉称号。郑翔把社区作为自己人生的舞台,柔肩挑起千斤担真情谱写幸福歌。
居民心中的社区“110”
在文昌花园社区,有一个居民都耳熟能详的热线电话——82896110,这是郑翔的小灵通电话,就是这个看是普通的电话,每天都牵着社区里的“大烦小事”,居民们都亲切地称之为“社区110”。 小尹夫妇是小区里一户普通的居民,做点服装生意,一家三口日子还过得去。可不幸降临了这个家庭,爱人患上了肠癌。为了给丈夫治病,小尹用光了所有积蓄,卖掉了住房,在文昌花园小区租住了一间房屋,还欠下了十几万元的债务,服装也不卖了,平时生活很拮据,看着病中的丈夫,正在读书的花季女儿,小尹痛不欲生。绝望中,拨通了郑翔的号码。接到电话后,郑翔就上了门,带来一些营养品,又掏了200元钱交给小尹,诚恳地说:“千万要挺住,没有过不去的坎”。第二天,郑翔用最快的速度为小尹申请了临时救助,又办理了低保,组织辖区单位、居民和工商户为小尹家募捐。就是这个普通的电话,牵挂着所有居民的急难,给像小尹这样的困难家庭送去一缕缕温暖的阳光。2011年除夕,郑翔连续接了8个居民求助电话,有被锁在电梯里的、有家里跳闸断电的、有下水道堵塞的,她一一做好记录,并着手协调解决,在小区里奔波忙碌着。儿子打来的电话一次又一次响起,她一次又一次承诺马上回家。等所有的事情都办妥时,已经快九点了。走在回家的路上,看到万家灯火,家家团圆,想到了儿子,她满怀愧疚。看到车篓里放着的张石芝老人特意为她写的春联和福字,心里又泛起阵阵暖意。郑翔的孩子身体并不好,经常生病,多么渴望得到母亲更多的照料。这些年来,她记不清多少次把孩子一个人丢在医院,多少次答应孩子出去旅游而不能兑现。在孩子的日记里写着这样一段话:“妈妈,我长大了,能照顾好自己了,你放心”。郑翔常对社区其他同志说:“作为一名社区工作者,服务群众是我的天职。只有你把群众当亲人,群众才会把你当亲人”。在她的带领下,社区其他人员的电话,都成了社区“110”。一个个小小的号码,就像一根根看不见的“线”,把社区和居民的心紧紧联系在一起。
郑翔创立了24小时为居民服务的制度,向居民发放自己的“110”名片
老百姓说好才是真的好
在郑翔工作笔记的扉页上,写着这样一句朴实的话:“老百姓说好才是真的好”。她是这样说,也是这样去做的。文昌花园社区是拆迁安置社区,低收入家庭多、下岗失业人员多。郑翔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她想到,不少下岗人员,年纪大了,又没有一技之长,重新就业难度大。能不能找一些在家能做的加工业务,挖掘一些技术要求不高的就业岗位,来解决下岗失业人员的就业难。沿着这个思路,她和社区一班人在居民的帮助下,创办了“家门口饭碗服务社”。她听说开发区施桥镇有家鞋厂有外包加工拖鞋的业务,就冒着高温酷暑,骑着电动车上门联系,到了厂里,汗水湿透了衣衫。经过几次洽谈,争取到了拖鞋加工业务。几年下来,通过拖鞋加工,帮助近百个失业家庭解决了不少实际困难。社区老党员李树香是个致富能人,她找上门,动员她当“家门口饭碗”的领头人。李树香二话没说,就干上了。自掏腰包为特困家庭垫本钱,腾出车库作为加工场地,四处奔波联系业务。几年下来,“家门口饭碗服务社”办得红红火火,400多名困难居民在家门口端上了“饭碗”。失地农民周寿云年龄偏大、缺少技能,还有一个重病的女儿需要照顾,郑翔和服务社把加工业务送到她家里,把加工要领教会她。现在,在家做做加工,每月能有二千多元的收入,周寿云常年紧锁的眉头舒展了,真诚地说:“是郑主任和社区帮我找到了金饭碗”。今年,“家门口饭碗服务社”被评为扬州市“十佳社会组织”。社区里老年人多,怎样让老年人生活的更幸福是郑翔又一个记挂在心的事。2009年,扬州市第一个社区托老所在文昌花园社区开张,孟介成老人今年91岁了,老伴已过世,子女也不在身边。现在,每周都有养老服务员上门照料他生活,每天他都要到托老所坐坐,聊聊天,看看电视,到了中午,老餐桌上是价廉物美的饭菜。2012年,看到社区里一家经济宾馆经生意不好,郑翔又多方寻求合作,筹措资金办起了扬州第一家社区老年公寓,社区养老又有了好去处。如今的文昌花园,已搭建了家庭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养老多层次的养老服务体系,老年人不出社区就能得到生活照料、健康保健、精神关爱、文化娱乐等多样化的养老服务,赢得了居民的称赞。为方便社区居民办事,社区建成了一站式服务大厅。向居民提供8大类、36项服务。居民亲切地说:“大厅转一圈,等于跑几天;办事一个窗,再急心不慌”。为更好地为居民服务,在郑翔的带领下,社区还实行了错时工作制,早八晚九、节假日社区都正常工作,“社区错时上下班,居民办事不拐弯”。像这样处处为居民群众着想的事例在文昌花园社区、在郑翔身上不胜枚举。为帮助社区里智障居民,办起了社区公疗站,“智障人也有阳光”。为帮助困难群体,办起了社区慈善超市,给困难家庭送去关爱和温暖。为让青少年更好地成长,社区阳光学堂成为助推孩子们通往未来的跑道,为丰富社区文化生活,办起了社区艺术团和周末剧场,文化活动天天有、月月新。为更了解居民群众的“所思、所想、所盼”,建起了全覆盖的社区网格化管理模式,“一本民情簿,记录百家事”,网格,成为郑翔和社区一班人深耕社区、服务居民的新舞台。正是因为能时刻把居民群众放在首位,赢得了社区居民的信任和支持。在社区民意测评中,文昌花园社区连续9次满意度达100%。郑翔和她的团队在为居民服务的点滴细微之中生动诠释着什么是“老百姓说好才是真的好”。
廉洁自律赢民心
在社区工作实践中,郑翔深深懂得,社区工作成败的关键在于居民群众的信任、支持和参与。怎样赢得居民的信任,靠的就是清清白白做人,实实在在服务。在文昌花园社区中心广场,有一个“阳光五务”公开栏,社区的党务、居务、事务、服务、财务等内容,如社区党组织建设和党员管理情况、重要活动和为民办实事项目、低保办理情况、社区工作经费收支情况等,及时向居民公开公布,保障和扩大了居民对社区事务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和监督权,打造“阳光下的社区”。在文昌花园社区,经过多年来的不断推进和完善,已建立健全以居民代表大会、协商议事会、业主委员会、民情恳谈会、专题听证会等制度组成的较为完善的居民自治组织体系。“民事民议民受益、民事民管民满意”。每个季度,郑翔带领其他社工走上讲台,向社区党组织和居民代表汇报一个季度来服务、管理和廉洁自律情况,接受居民群众的测评和监督。在社区网站上,她响亮地提出:“勤奋工作,廉洁自律,请居民监督”。社区居民小王40多岁,身强力壮,因与爱人性格不和离婚,与儿子住在父母家。为得到廉租房申请办理低保,条件不符合就把后门开到郑翔这里,到她家里送上礼品和购物卡。郑翔对他说:“我没有权利帮你办理低保,更不能收受你的财物。你生活有困难,可以帮助,没有住房,符合条件可以申请经济适用房”。后来,社区给他介绍了工作,为他儿子捐资助学,又给他申请办理了经济适用房。作为社区一把手,又是扬州的名人,托请她办事和照顾的大有人在。郑翔的原则是:有困难不请要帮,不困难再请不帮。在郑翔眼里,社区工作每天每刻都和居民打交道,一言一行都关乎到党员干部在群众中的形象。作为基层社区工作者,只有把形象树起来,才能把群众带起来,共建幸福家园。
社区是社会的基本单元。老百姓说社区好、干部好,就是念着政府好、共产党好。让群众受益、百姓说好,是郑翔扎根社区十几年来的郑重承诺和不懈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