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曹操是数一数二的英雄人物。鲁迅先生说得好:“不过我们讲到曹操,很容易联想起《三国演义》,更而想起戏台上那—位花面的奸臣,但这不是观察曹操的真正方法……”。笔者认为曹操在选拔人才方面是很有见解的。
曹操(155~220年),字孟德,又名吉利,小名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县)人。他官至丞相,封魏王,生平事迹丰富多彩,政绩斐然。这里只介绍他的《求贤令》,以见其人思想作风的—个侧面。曹操认为:“天地间,人为贵”,“为国失贤则亡”。为了实现一统天下的抱负,他曾先后三次下令广求贤才。建安十五年(210年),他在《求贤令》中提出“唯才是举”的选拔人才原则,突破了当时选人唯凭家世门第的藩篱。建安十九年(214年),他在《敕有司取士毋废偏短令》中进一步强调说:“夫有行之士,未必能进取,进取之士,未必能有行也。陈平岂笃行,苏秦岂守信邪,而陈平定汉业,苏秦济弱燕。由此言之,庸可废乎!有司明思其义,则士无遗滞,官无废业矣。”在建安二十二年(217年),曹操又在《举贤勿拘品行令》中,列举出伊尹、傅说、管仲、萧何、曹参、韩信、陈平、吴起等人,说他们虽然“负污辱之名,有见笑之耻”,但却“卒能成就王业,声著千载”。为此,他下令道:“今天下得无有至德之人放在民间,及果勇不顾,临敌力战.若文俗之吏!高才异质,或堪为将守;负污辱之名,见笑之行,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其各举所知,勿有所遗。”三次求贤令,实实在在地反映出曹操求贤若渴以成王业的迫切心情。在他的诗文中,也一再强调人才的重要性。如在《短歌行》中,他除去感叹“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以外,更希望招纳贤才以帮助他建立功业。该诗最后说:“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就是要以周公“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的真诚得到更多的贤才。
正由于曹操重视贤才,不拘一格,唯才是举,因而在他的周围,谋臣似雨,猛将如云。他的“唯才是举”的主张,也值得我们深思和借鉴。(戴苏林 赵厚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