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专题聚焦 > 专题11 > 观点聚萃

努力破解“三转”之“困”

发布日期:2014-07-02浏览次数:信息来源:句容市纪委字号:[ ]

  转职能、转方式、转作风,是中央纪委对纪检监察工作提出的新要求,也是各级纪检监察机关找准定位、提升履职能力的现实需要,但现实中“三转”的制约因素依然存在,变革之路困难重重。破解“三转”之“困”,作为基层纪检监察机关,要正视困境、理清思路,以自觉自省的态度,敢为人先的决心,破困突围,确保实现快转、真转、实转。
  一、犯“春困”——破解精神懈怠、上转下不转难题。面对中央纪委提出的“三转”要求,有些地方在“为啥转”、“转什么”和“怎么转”上没有吃透上情,思想上存有疑虑,态度游离不定,在等待和观望中渐渐犯起了“春困”,落实上很难与中央步调一致。“春困”困在倦字,转的动力不足,因此行动上提不起精神,提神则需广大纪检监察干部站在讲政治讲大局的高度,树立必须转、坚决转的思想理念。“春困”困在惑字,转的方向不清,由此导致行动不明,解惑则需以上率下、下抓一级,上级纪检监察机关要带头抓,先转一步、转深一步,为下级做示范、当表率;下级纪检监察机关要提高认识,转变观念,不等不靠、主动作为,最终实现上下联动、共同发力。
  二、陷“劳困”——破解重心不显、明转暗不转难题。落实“三转”,客观上要求收缩战线、回归主业,但在实际工作中,仍有个别基层纪检监察干部思想上有顾虑,担心不分管或不直接参与其他业务工作后,可能会导致职能弱化、地位边缘化、关系疏远化,存在不想转、不愿转的现象,即使被迫转也往往明转暗不转,明着“瘦身”,实则“增肥”,副业抓在手中一个不少,主业匆忙上马疲惫应付,致使“三转”劳而无效。有些地方还借“三转”之名,行推脱责任之实,减“副”的同时弱化了“主业”。破解“劳困”,要有刮骨疗毒的胆识,敢于放权,真心退、实意转、切实改,突出主业,轻装上阵,精耕细作“责任田”,做大做强“分内事”。
  三、处“窘困”——破解能力不足、虚转实不转难题。回归主业后,监督形式、方法、手段的变革,对纪检监察机关自身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基层纪检监察组织普遍存在的队伍少(人员少)、老(年龄老化)、弱(战斗力不强),以及财务、审计、金融、法律等专业人才缺失等窘境,加之“人海战术”、“人盯人”等落后监督方式的存在,使得基层在落实“三转”时捉襟见肘。同时,由于人、财、物上与地方政府依附性强的特点,一定程度上造成办案的为难情绪,地方越小,人情掣肘和羁绊越大,导致办案不主动,惩治不严厉,失之于软,失之于宽,威慑效果大打折扣。摆脱“窘困”,首要厘清职责定位,围绕“监督的再监督、检查的再检查”,把“敢不敢办案、会不会办案、能不能办案”作为首要条件,促使全员参与办案,提升执纪监督的底气。
  四、被“围困”——破解惯性思维、内转外不转难题。落实“三转”,纪检监察机关在苦练“内功”的同时,广泛获取外部的支持与配合必不可少。然而一些地方党委、政府角色调整滞后,思想转不过弯,工作中惯性思维依然存在,习惯了纪检监察机关在方方面面“保驾护航”、“挡箭灭火”,这种你转我不转的局面,造成改革看似热火朝天,实则内外脱节,困步不前,出现“剃头担子一头热”现象。要想破困突围,疏通内外传递“中梗阻”,基层纪检监察机关要善于借党委、政府主要领导之力,借部门和群众支持之力,调动各方面力量,变“单兵作战”为“协同作战”,聚拢五指,形成拳头,共同营造齐抓共管、分工协作的监督格局。(马家胜 作者系句容市委常委、市纪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