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承谟,字邵孟,号逸溪,清朝盂县西小坪村人,康熙三十八年中已卯科举人,康熙三十九年再考中庚辰科进士。武承谟创作的廉政对联佳作,以表明自己的官风、心迹及政愿,亦是中华廉政文化的艺术瑰宝。于今读来,仍然发人深思,足以引起我们各级干部的警醒。
承谟补官之日,适值无锡缺任,因而朝廷将其安排于此。无锡是大邑,然而当地官吏奸滑腐败,世族巧取豪夺,积弊已久、难于治理。承谟一到任,便撰联“日照月临天有难逃之眼,民穷财尽地无可剥之皮”,悬于厅堂之上以自警,之后他又手书对联多幅,作为安民告示, 悬于县署。
罔违道, 罔砩民, 正直公平, 心斯无诈;
不容情, 不受贿, 招摇撞骗, 法所必严。
此联词含锋冷,语带刀音,开门见山的阐述了武承谟的为官之道:道义不可违,百姓不可欺,长存公心,莫使自己心存愧怍;私情不可徇,贪贿不可染,严惩欺诈,必将污浊绳之以法。
清代《楹联丛话》描绘了武承谟悬联之后的画面,“四乡人皆聚观”,“时先声所夺,平日绅衿之出入县庭者,皆悚息危惧,有避至他省者”。豪绅财主,胆战心惊,躲避锋芒,移居外地。可见影响非同一般,民风归纯,贪佞心惧, 百姓怎能不拍手叫好。
人人论功名, 功有实功, 名有实名, 存一点掩耳盗铃之私心, 终为无益;
官官称父母, 父必真父, 母必真母, 做几件悬羊卖狗之假事, 总不相干。
这是衙署的另一幅对联,也是武承谟的座右铭,讲的是自己为老百姓办实事、不图虚名的决心,承谟为政宽简,不事苛薄,治奸剔弊,所到之处能知百姓疾苦,境内为之俨然。
工堪比官, 斧斤利刃, 随手携来, 因材而用;
医可喻政, 硝磺猛剂, 有时投下, 看病如何!
这幅对联述说着武承谟的工作思路。为官当如木匠,根据材料的实际情况决定取舍,以工喻官,讲的是自己到任后选贤用能,人尽其用;从政亦如行医,讲的是辩证施治,对症下药,以医喻政,讲的是自己要立足实际,因地制宜,同时对沉疴积弊要敢下猛药。
武承谟为政宽简,不事苛薄,所到之处能知百姓疾苦。据《无锡县志》载,武承谟任县令期间,兴文教,修水利,救灾黎,确实办百姓办了许多实事、做了许多好事、解了许多难事,兑现了自己幅幅对联上的承诺。
后来,武承谟逝于无锡任上,无锡缙绅、市民并工商与穷乡之童叟,皆哭于衙门,并立专词祀之。斯人已逝,却留下了百姓的哀思还有那幅幅千载不朽的“对廉”。(王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