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要闻

官方规范即时通信工具:实名注册 公众号需备案

发布日期:2014-08-08信息来源:新华日报字号:[ ]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7日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即时通讯工具公众信息服务发展管理暂行规定》,规定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规定》共十条,对即时通信工具服务提供者、使用者的服务和使用行为进行了规范,根据规定要求,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负责统筹协调指导即时通信工具公众信息服务发展管理工作,省级互联网信息内容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的相关工作。《规定》对通过即时通信工具从事公众信息服务活动提出了明确管理要求。
  取得相应资质才能提供服务
  《规定》对即时通信工具和公众服务信息都做了明确定义:即时通信工具是指基于互联网面向终端使用者提供即时信息交流服务的应用,微信、QQ、飞信、陌陌等热门应用均包括在内;公众信息服务则指的是即时通信工具的公众账号及其他形式向公众发布信息的活动,例如微信上的各种公众号。
  《规定》明确要求,即时通信工具服务提供者应当取得法律法规规定的相关资质,若即时通信服务提供者从事公众信息服务活动,应当取得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资质。
  需保护用户信息和公民隐私
  《规定》明确要求,即时信息工具服务提供者应当落实安全管理责任,建立健全各项制度,配备与服务规模相适应的专业人员,保护用户信息及公民个人隐私,自觉接受社会监督,及时处理公众举报的违法和不良信息。
  “后台实名”遵守“七条底线”
  《规定》要求,即时通信工具服务提供者应当按照“后台实名、前台自愿”的原则,要求即时通信工具服务使用者通过真实身份信息认证后注册账号。
  《规定》还要求,即时通信工具服务使用者注册账号时应当与服务提供者签订协议,承诺遵守法律法规、社会主义制度、国家利益、公民合法权益、公共秩序、社会道德风尚和信息真实性等“七条底线”。
  公共账号不能随便发新闻
  针对即时通信工具公众信息服务,《规定》要求,即时通信工具服务使用者为从事公众信息服务活动开设公众账号,应当经即时通信工具公众信息服务提供者审核,由即时通信工具服务提供者向互联网信息内容主管部门分类备案。
  《规定》明确要求,新闻单位、新闻网站开设的公众账号可以发布、转载时政类新闻,取得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资质的非新闻单位开设的公众账号可以转载时政类新闻。其他公众账号未经批准不得发布、转载时政类新闻。即时通信工具服务提供者应当对可以发布或转载时政类新闻的公众账号加注标识。
  《规定》同时鼓励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各人民团体开设公众账号,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满足公众需求。
  违规或被关闭账号
  规定要求,即时通信工具服务使用者从事公众信息服务活动,应当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对违反协议约定的即时通信工具服务使用者,即时通信工具服务提供者应当视情节采取警示、限制发布、暂停更新直至关闭账号等措施,并保存有关记录,履行向有关主管部门报告义务。对违反规定的行为,由有关部门依照相关法律法规处理。
  链接 >>>
  把脉三大社会关切
  关切一:是否能“蛇打七寸”,有效治理乱象? 
  “微波炉加热食物致癌,请扩散!”“某某学校发生食物中毒,求转发!”……当前,许多微信用户都收到过此类不实信息的骚扰。   
  微信、易信、陌陌等即时通信工具运行团队负责人普遍表示,当前出台《规定》很有必要,这将为他们加大治理网络乱象力度提供重要依据和有效抓手。 
  “《规定》总体上是适度的,强调了发展和管理两个角度并重。”中国互联网协会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方兴东说。 
  关切二:是否会“矫枉过正”,侵害个人隐私? 
  《规定》要求即时通信工具服务使用者通过真实身份信息认证后注册账号。一些人士担心,如果即时通信工具使用者进行真实身份信息注册,是否会“矫枉过正”,影响其个人信息安全。 
  为此,网信办移动网络管理局负责人徐丰回应说,互联网信息内容主管部门依法依规督促即时通信工具服务提供者落实主体责任,在真实身份信息注册各个环节采取有效措施,确保用户个人信息安全。 
  关切三:是否将“因噎废食”,影响网络言论自由? 
  有网民担忧《规定》会影响网络言论自由。网信办发言人姜军说,《规定》对于向社会公众发布信息尤其是时政信息,规定比较严格,但对于普通用户来讲,只提出要求遵守“七条底线”,在这“七条底线”之上享有充分言论自由。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微信运行团队有关负责人表示,任何管理办法的制定都是为了抑恶扬善,满足多数人的更好表达,同时约束和严惩极少数人不良信息的传播。   
  反响 >>>
  “朋友圈”不能被谣言绑架
  “近日朋友圈被‘南京46岁女环卫工为捡拾路中央垃圾,不幸被撞身亡,为每一个环卫工,请不要车窗抛物’刷屏了。被道德绑架不得不转,结果被辟谣了!”省文化产业集团白斌斌昨在微信里向记者抱怨。
  记者发现,“积齐48个赞,送苹果5S”“中国在联合国全球国民素质道德水平调查及排名的评比中排在160名之后”“经期洗头容易致癌”“大街上孩子被抢,求转发”等谣言在朋友圈里比比皆是,让人烦不胜烦。这些谣言围绕人们关心的问题,大致有健康、热点和民生社会三大类,具有较强的煽动性,没有准确的消息来源。
  白斌斌说,“朋友圈”谣言满天飞,有些科普生活常识的谣言不是教人养生,简直就是害人,还有些社会不安定事件传谣,搞得人心惶惶,“虚拟环境也是要有底线的,文化传媒空间急需净化,千万别让网络真的成为公厕,希望新政能让微信绿色健康起来。”
  一份行业研究报告显示,我国社交网络产业发展迅速,仅微信一个,3年来总注册用户人数已超过6亿人,智能手机渗透率近100%。仅今年上半年,腾讯安全中心举报平台就收到约6000万条举报消息,有超过3500万用户主动向腾讯举报恶意账号,经审核有365万个恶意账号被冻结。
  省通管局一名不愿具名的工作人员表示,自己也在使用微信,由于朋友圈里都是熟人,常常被谣言困扰,实名制可以对传谣行为起到打击作用,有效降低犯罪行为,最重要的是可以通过用户举报逆向追责到发送者本人。 (曹旭超)
  延伸 >>>
  英国已屏蔽近两万网站 
  英国“公开权利组织”上月公布的一份报告称,他们调查了超过10万家网站,发现被网络服务提供商过滤器屏蔽的网站数量约为1.9万,其中主要是涉及色情、暴力、极端思想及侵权内容的网站。这体现了英国社会为创造无害网络环境付出的努力,也是监管机构、互联网行业及网络用户共同作出的选择。 
  就在去年,英国接连发生数起由网络儿童色情和网络暴力引发的悲剧,包括针对儿童的性虐谋杀、网络暴力导致未成年人自杀等。英国社会对此进行了集体反思。在一贯崇尚“言论自由”的英国媒体上,呼吁加强网络监管成为主流观点。《泰晤士报》、《金融时报》分别刊登专栏文章,呼吁在网络空间“除恶”,净化网络环境。 
  据统计,截至去年,家中有5至15岁少年儿童的用户当中,已有43%主动安装了家庭过滤软件,以保护孩子免受网上不良信息影响。 
  在政府推动和社会舆论压力下,互联网行业也加强了有关行动。英国电信、维珍网络、天空网络等主流网络服务提供商均已同意,从去年年底开始,把自动屏蔽色情网页作为所有新用户的默认设置,用户可选择是否关闭该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