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要闻

南京市六合区巡视整改情况通报

发布日期:2014-08-08信息来源:南京市六合区委字号:[ ]

  2012年10月16日至11月30日,省委第二巡视组对南京市六合区进行了巡视,并于2013年4月28日向六合区委反馈了巡视意见,指出了存在问题,提出了整改建议。2014年6月9日至13日,省委第二巡视组对六合区落实巡视反馈意见整改情况进行了回访。按照《关于做好巡视整改情况公开工作的意见(试行)》(中巡办〔2014〕18号),现将有关情况通报如下:
  一、六合区委高度重视巡视整改工作
  六合区委对巡视反馈意见高度重视,及时召开常委扩大会议进行专题研究,精心制定整改方案,明确整改任务、时限和责任。区委成立由主要领导牵头、分管领导具体负责、相关职能部门和街镇共同推进的整改工作领导小组,把整改措施细化为6个方面18项具体工作,落实到20名区领导、35个相关部门和12个街镇。一年多来,区领导带头抓整改,各部门、街镇分头抓推进,把巡视整改工作纳入新一届区委班子重要议事日程,狠抓问题解决,力求取得实效。
  二、巡视反馈意见整改进展情况
  省委第二巡视组向六合区委反馈了关于深化改革创新、实施产业结构调整、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加强政府性投融资管理和加强干部队伍建设等六个方面的意见。具体整改进展情况如下:
  (一)围绕“深化改革创新、放大化工园整合扩容后发展优势”的意见,推进园区发展,加速释放区域活力
  积极抢抓中央和省市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机遇,把整改落实与深化改革相结合,着力破除制约六合区和化工园区科学发展的重点难点问题。
  健全管理体制。按照精简高效的要求,完善化工园区“市属区管”和“园区托管街道”的体制机制,理顺六合区和化工园区的行政管理职能,明确相关托管街道工作目标考核办法。编制园区概念性总规,着力形成主导产业向生产区集聚、配套服务向城市功能区聚合的“一体两翼”空间格局。完善园区干部考核聘任管理机制,实行科以上干部竞聘上岗、一般工作人员双向选择的全员聘用制度,积极探索企业化运作模式。
  推动转型创新。根据“清洁、绿色、安全、节约”的总定位,围绕建设国际一流绿色化工高端产业基地的目标,制定出台《创建循环型生态工业园区三年行动计划(2013-2015)》,进一步明确“产业升级、创新驱动、生态倒逼、循环经济、产城融合”的工作路径。把科技创新作为加快转型第一抓手,2013年完成5.6万平方米国际孵化园工程封顶,紫金(化工园)科创特区被科技部评为“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促进区域融合。注重发挥六合区空间广阔、资源丰富和化工园区产业集聚、企业云集的互补优势,在用地指标、科技人才、保障房建设等方面加大协作力度,着力构建两区互惠共赢、一体发展的工作格局。建立两区财税分成和联动合作机制。积极推动化工园区与六合经济开发区、中山科技园产业配套协作发展。2013年,化工园给予六合区净财政转移支付补助1亿元,用于六合区经济社会事业发展。
  (二)围绕“更大力度实施产业结构调整,加快转型升级步伐”的意见,推动产业转型,稳步提升发展质效
  坚持把稳增长、转方式与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紧密结合,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提高产业层级,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努力实现量的增长和质的提升。
  改善投资结构。以高端化、国际化为目标,全力主攻一批龙头型、旗舰型项目。2013年,推进工业重点项目145个,新增国家级高新技术和创新型企业10家、省民营科技企业38家、省科技型中小企业25家,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559亿元,其中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达48%。金宁广场乐活城、紫晶环球购物广场开业,大厂街道“2.5产业园”启动建设,全区实现服务业增加值215亿元,同比增长13%,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突破4%。
  加快集聚发展。按照“产业集聚、企业集群、布局集中”的原则,实行重大项目统筹落户政策,推动重点园区做大做强、特色发展。2013年,化工园新引进超亿美元龙头项目4个;六合经济开发区围绕装备制造和节能环保产业,引进重大项目15个,央企及世界500强企业4家;中山科技园主攻生物医药,签约工业项目35个,入园生物医药企业30家;雄州机电产业园被授予省高端装备制造业特色和示范产业基地、中小企业产业集聚示范区。
  深化科技创新。建成全国首家技术转移中心商务区,组建企业研发机构108家,新发展校企联盟5家,新培育农业科技示范基地16个,申报省市名牌产品24个,申请专利1972件,其中授权发明专利182件。紫金科创特区2013年在孵企业总数260家,新毕业企业13家。注重发挥“人才红利”优势,去年以来入选中央“千人计划”8人、南京“321引进计划”47人,培养高技能人才796人。
  (三)围绕“坚持科学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意见,加强全域统筹,大力改善城乡面貌
  围绕融入南京主城、融入苏南板块的目标,抓住江北新区规划、青奥赛事承办等机遇,加快推进现代化滨江新城区建设。
  完善城乡规划。紧密对接苏南现代化示范区南京规划和江北新区规划,高起点、高标准编制完善城乡发展规划,加强城市设计特别是专项设计。制定出台《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六合区规划和三年推进计划》、《加快城市建设、提升功能品质三年行动计划》等系列规划文件,完成竹镇、金牛湖两个新市镇城市设计和规划布展工作。按照“北部生态涵养区、中部生态新市区、南部生态工业区”三大主体功能区定位,统筹推进“六大板块”开发,城市发展格局进一步优化拓展。
  强化设施配套。围绕加快推进六合新区、葛塘新城、龙袍新城、金牛湖新城“一区三城”建设,注重提升基础设施和功能配套水平。宁天城际一期工程进入试运行阶段,扬滁公路南京段北部干线基本通车。建设农村水泥化道路169公里,实现公交“村村通”。推进农田水利、区域供水、环境设施等一体化进程,铺设农村改水管网1103公里,垃圾分类网络覆盖到5个街镇、33万人口。
  建设美丽乡村。制定出台《美丽乡村(六合)示范区规划》,启动美丽乡村示范区核心区81个建设项目,建成冶山国家矿山公园和首批6个“六合茉莉花园”乡村旅游示范点。全市统筹城乡发展试点镇街和市级示范新社区建设累计完成投资17.7亿元。“万顷良田”工程扫尾工作新实施土地综合整治12.5万亩。大力推进村庄环境整治,新建省三星级康居乡村29个,被评为2013年度省“村庄环境整治工作先进集体”。
  (四)围绕“坚定不移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绿色发展之路”的意见,强化生态建设,积极推进绿色发展
  自觉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坚持保护优先,改善环境质量,全力争创“全国生态区”。
  注重节能减排。严格落实能源、环境、土地、绿地和水资源“五个最严”保护制度,严把项目准入关。坚决关闭落后产能和未达标化工企业,去年以来累计完成“三高两低”企业整治27家,关停改造燃煤锅炉260台。建设污水主次干管106公里,街镇污水处理厂达标运营,主城区和街镇建成区污水处理率分别达85%和60%。
  优化生态环境。明确止马岭自然保护区、平山森林公园等全区9类27处392平方公里区域为生态红线保护区,严格保护要求,守住生态底线。去年以来累计实施成片造林3.4万亩、城市绿化124万平方米,通过“全国生态区”创建技术评估。强力推进“动迁拆违、治乱整破”和“环境大扫除”专项行动,宁天城际沿线、省道247沿线、重要交通节点、金牛湖青奥赛场周边等景观绿化提升工程顺利完成。
  发展循环经济。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目标,加速产业链循环化建设,积极开展产业链招商与补链招商,推动关联企业集中布局、上下游协调发展。深化循环经济试点、清洁生产审核和环境友好型企业创建,2013年实施节能循环经济项目42个、节能技改项目14个,建成再生资源回收站点114家,45家清洁生产企业通过市级审核验收。
  (五)围绕“加强政府性投融资管理”和“打造‘三宽四有’干部队伍”的意见,践行群众路线,增强科学发展能力
  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从整治“四风”问题入手,全面规范国有资产和政府投融资管理,营造党员干部干事创业氛围。
  规范国资管理。按照“集约管理、做大做强”的原则,将现有存量可经营国有资产集中划转到交投、城投、新市镇三大平台公司,提高平台的经营实力和市场竞争力;同时,建立健全三大平台公司投资、融资、担保、捐赠、资产处置、资金拆借等制度,不断完善管理和运行机制。结合产业转型升级,大力提升平台的融资能力和保障水平。
  加强平台监管。坚持依法依规,不断健全融资平台监管的长效机制,落实由区金融办牵头,各相关部门、各平台公司职能明确、各司其职的工作责任体系。出台《政府投资项目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和《政府投资工程建设项目招标投标活动相关规定》,严格规范财政资金使用管理和工程建设领域秩序。完善政府债务预算管理制度,建立政府性债务的举借审批、债务预警、绩效考核等债务监控管理机制。
  狠抓队伍建设。广泛开展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宣传学习活动。根据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安排,深入开展政策理论、作风建设、先进典型等学习教育活动,各级干部的能力素质和群众观念切实增强。完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 2013年通过民主推荐选拔11个街镇正职、15个区级机关部门正职,集中选拔38名区管副职和年轻挂职干部。加强党风廉政和作风建设,制定出台关于改进作风的“三不五要两禁止”、“六坚持六必须”和“十要十不准”等规定,“李元龙先进事迹陈列馆”被列为省级廉政教育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