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文化

古代春节也在尽力防范廉政风险

发布日期:2015-01-12信息来源:睢宁县纪委字号:[ ]

  “春节假期”安排,每年12月份都会相继出炉,今年假期安排,前期经过多次网上调查公开征求意见。最终以国务院办公厅文件下发,总算尘埃落定了。但是一个问题很值得观察。从2013年元旦、春节假期正式开始,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多了一个栏目《元旦、春节期间反“四风”专项监督举报》,这点颇有现实意义。原来每逢放假,特别是春节假期,总是几家欢喜,几家愁。领导欢喜着又有新收获了,同志愁着要不要给领导表示表示。表示什么,表示多少标准。现在这些问题统统都不用考虑了。从此员工过年心里负担减轻了,领导过年也过的踏实了。年俗传统可谓千百年不变,但是春节中展现的“清廉”风气确在悄然发生变化。特别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以上率下,坚决刹住“春节大吃大喝、人情往来”这股歪风。这点赢得了社会普遍叫好。回归节日本来面目,严管干部行为,这才是应有的样子。那么,在我国历史上也有过这方面的典型范例,让我们一起回到千年前的唐代和宋代,看看古代朝廷是如何抓春节假期安排和廉政建设的呢。
  唐朝皇帝春节放假,不在一次连续休假多少天。而是按单双号日期上朝、休假,不准长期在家休假,要求在岗和休息交替进行,故意让送礼往来人员找不到门,抓不住人。
  《唐会要》第82卷有一段专写节假调整,说唐德宗贞元年间,春节7天、冬至7天,有3个黄金周。至于小黄金周,就更多了,中秋节、腊八节、夏至、唐太宗过生日……这些日子统统放假3天。另外还有21个只放一天假的传统节日,唐朝的法定假日之多,远超忙碌的现代人。
  也不是所有的唐朝人都按照法定的春节假期休假。某些唐朝官员不一定能享受到像样的春节假期,因为唐朝有两个规矩。第一,大年初一那天文武百官和高级地方官必须早早地上朝给皇帝拜年。因此京官和高级地方官不能在初一当天跟家人团聚,而是要跟皇帝团聚。
  第二个规矩是,地方行政长官在春节期间严禁离开衙门回老家。这断绝了地方官在老家过年的可能性,他们要想跟家人团聚,地点只能定在单位。
  唐德宗李括写过一首《元日退朝观军仗归营》,大意是大年初一那天等百官拜过年,他又阅了兵,一整天没有消停。唐德宗属于勤勉型的皇帝,他在安史之乱以后登基,接手的是一个烂摊子,决心削夺拥兵自重的地方节度使的权力,连连用兵,忙得不可开交。他在任的时候,春节期间照样上朝,大臣叫屈,他说:那按单双号吧,单号上朝,双号休假。于是唐朝高层就出现了一个奇特现象:腊月28放年假,腊月29上班,大年30继续放假,大年初一接着上班,初二又放假,初三又上班,一次轮推。一个简单的单双日,错行放假上班制度就足以把当时信息不发达,交通不便利的古代官场想借机送礼的计划打乱。虽不能百分百完全禁止,但总的来看其基本目的还是一定程度得以实现。
  宋朝推行公务员腊月二十收工回家过年,“封印”,把假期提前,故意错开除夕,保障国家公休和春节年俗时间不再完全重合,打破年俗期间可能带来的不廉洁行为。
  宋代的春节叫元旦,专指正月初一。春节包括忙年、过年、闹年(春)3个时段,元宵也是“年”的一部分。
  《水浒传》直接描写春节的场面不多,更钟情于元宵节。宋江在清风镇被刘高拿住,梁山集团攻打大名府,宋江、柴进等人在东京赏灯谋求招安,均发生在元宵夜。
  在宋朝,春节放假7天(一般是大年初一前后各3天),元宵放假7天,加一块儿接近半个月。宋太祖其父腊月初七去世,由此形成惯例,前后共放假3天。宋仁宗其母腊月初十生日,放假3天。旋即,冬至来临,放假7天。随即,天庆节,放假7天。一个多月的春节长假诞生了。
  宋朝地方公务员每年腊月二十“封印”,停止公务,回家过年省亲,与老婆娃儿老爸老妈联欢,只要在第2年正月二十那天赶回衙门“开印”办公就行。首都高级公务员,初一则不得休假,不能请假。先守岁,再打个小盹儿,凌晨就得穿戴整齐,顶风冒雪,披星戴月,往皇宫赶,开“正旦大朝会”:百官给皇帝拜年(朝贺)。会后,皇帝赏赐每人一朵帽花,插在官帽上,举办家宴时得戴着,喝屠苏酒、饮术汤,也得戴着。
  年前冬至,皇家要设宴。初一办朝会,要吃正旦宴,规模宏大,允许臣僚带家属。普通的朝会之后,也安排吃喝,由皇宫“埋单”,叫“赐食”。高级公务员人数少岗位重要,尽可能的吃住有着统一管理,休假时候就一起有国家安排吃国家饭,某种程度上来看也体现了,休假就是专门休假,节日就是单纯的节日娱乐,把两者相互分开,有意规避打着节日旗号可能带来的“吃、拿、卡、要、送”腐败问题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