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文化

中国“禁酒”史上的历个“第一”

发布日期:2015-01-12信息来源:睢宁县纪委字号:[ ]

  中国历来都有“无酒不成席”的说法,民间婚丧嫁娶离不开酒、官场迎来送往更需要酒。“感情深,一口闷;感情浅,舔一舔”,感情随酒量多少产生。然而,这样的酒文化、酒精神、酒内涵却是“赞者倡之,令者禁之;酒法多变,利弊交错。”
  中国酒的发展史,也是一部禁酒的演变史。史上禁酒目的各有不同,有为改善民风的,有为节约粮食的,有为增加国库收入的,这其中以历个“第一”最引人注意。
  第一个提出禁酒的人——大禹
  《战国策·魏策二》传“帝女令仪狄作酒而美,进之禹,禹饮而甘之,遂疏仪狄而绝旨酒。曰,后世必有以酒亡其国者。”大意是:夏禹的女儿命仪狄去监造酿酒,仪狄经过努力,酿出来的酒味道很好,便献给夏禹品尝。夏禹喝了以后的确觉得很好,但他不仅没有奖励造酒有功的仪狄,反而疏远了他,并下旨“绝酒”,还说后世一定有因为饮酒而误国的君王。作为最高统治者,夏禹以身作则,不被美酒所诱惑,同时禁止民众过度饮酒,可谓禁酒第一人。夏桀、商纣两代君王因沈缅于肉林酒池而亡国再次印证夏禹禁酒的先见之明。
  第一部禁酒令——《酒诰》
  《酒诰》,中国第一部用政治意识形态思维方式,对饮酒行为与国家政治问题关系进行系统清理思考的重要历史文献,传为周公(姓姬名旦,周文王姬昌第四子,周武王之弟)所作,约成文于公元前十一世纪。
  相传,周公辅佐武王灭商后二年,武王病死,“天下闻武王崩而叛”。周公以摄政王自称,扶立武王幼子姬涌(周成王)为王。周公摄政七年,躬亲政事,对殷商败亡的历史教训尤感深刻,在分封自己弟弟康叔去商朝旧都朝歌时,特意写下了这篇《酒诰》,“无彝酒”,“饮惟祀,德将无醉。”“执群饮,戒缅酒。”。大意是:一、不准经常饮酒。只有在举行祭祀或父母喜庆的日子,或与老年人、君主相聚时才可饮酒。二、不得醉酒。饮酒要有节制,不能失去威仪。三、周人如果聚众饮酒,予以严惩。四、人人都要爱惜粮食,努力生产。尽孝敬父母之责任,不得放纵自己的行为。”
  《酒诰》的制定,一来防微杜渐,防止周王朝的统治者沾染恶习而重蹈灭身亡国的覆辙;二来保护粮食。同时对于违反酒诰的行为施以极刑,在我国历史上影响很大,成为以后历代禁酒令所遵循的典范。
  第一个对酒征税的改革家——商鞅
  为了禁酒,节省粮食和增加国家财政收入,商鞅第一个对酒征税。他没有明文禁止酿酒和卖酒,但规定对酒加收重税,税赋为成本的十倍。普通百姓根本喝不起酒,只有有钱人和做官者才有机会喝酒。
  第一个开酒业专卖的皇帝——汉武帝
  汉武帝晚年穷兵黩武,国库空虚,便施行变相的“禁酒令”——“榷酒”制度,即酒要政府专卖,禁止民间酿酒和卖酒。榷酒的方式有三种,一为完全专卖;二为间接专卖即政府垄断酒业的某一环节,如酒曲专卖;三为商人专卖即政府授权给大商人。汉武帝依靠“卖酒”换来的军费南征北战,建立了不朽的功勋。
  “小酌怡情,大酌伤身。”政府机关酒消费历来是大头,为治理三公消费,中央提出“八项规定”后,中央军委率先发布禁酒令,禁止公务接待喝酒。随后,各地均积极制定禁酒令,严惩违反禁酒令人员,一时间政府机关人人“谈酒色变”,禁酒令在政府机关中起到了积极作用。但伴随着2014年年末“1斤哥”到如今的“12斤哥”,民间豪饮牛人让“网络拼酒”甚嚣尘上。纵观中国禁酒史,民间“禁酒”已成为当务之急!( 王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