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文化

从明朝的“淋尖踢斛”谈“蚁贪”由来

发布日期:2015-01-13信息来源:睢宁县纪委字号:[ ]

  蚁贪,指“蚂蚁搬家式”的腐败类型,蚁贪的主人公大都是处于权力末端的“小人物”,职务相对不高,但是他们凭借手中的权力,在短则几个月长达三五年甚至十余年的时间里,几十次甚至成百上千次持续地贪污受贿。“蚁贪”与“硕鼠”相比,其危害性同样大。如果把国家比作堤坝,那么大贪、巨贪就犹如“海啸”,有着颠覆性的冲击力。而蚁贪则是堤坝上的蚁穴,隐蔽性较强,只不过周期比较长,最后也可以形成大坝的裂缝。“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就是这个道理。
  在中国,处于权力高端的领导干部数量毕竟有限,而处于权力末端的小人物数量很多,一旦任由蚁贪现象在金字塔底端蔓延开来,整个国家的反腐根基会被动摇,后果是可怕的。然而蚁贪却具有近700余年的历史。
  700年前的一个秋天,风和日丽,阳光明媚,大明王朝的征粮场上,百姓们正陆陆续续地赶来纳粮。虽然并非心甘情愿,但是纳粮的场景完全是一幅争先恐后的景象。
  明朝的苛捐杂税,名目繁多,其中纳粮是百姓交纳赋税最主要的方式。粮食是用一种叫做“斛”的容器来装的。百姓将粮食放进斛里,先称重,计算自己完成的粮食份额。谷堆要按尖堆型装起来,会有一部分超出斛壁,收粮的官吏用铜尺在斛口上面这么一刮,高出斛口的部分就被刮到了斛外,百姓们眼巴巴地看着自己交的公粮被刮到地上,也不敢吭声,因为这部分照例是不退的。
  就在百姓为交完公粮松一口气时,意外的事情又发生了。官吏用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对准斛壁猛踹一脚,超出斛壁的部分谷粒会倒在地上,斛口又浅了一层。这就是传说中的“淋尖踢斛”。看似不经意的这一刮一踹,其实很有讲究,尤其是踹斛这个动作。要知道,官吏们会为了这一踹苦练很久。在交粮这一天,收粮的官吏穿着寸许来厚的厚底官靴准备好,一旦斛已经装满,便凝神屏气,气沉丹田,然后大喝一声,部分人加十米助跑,冲到斛前,拼命一踹,粮食便呼啦啦地洒下来。刮出的部分连同踢出的部分就是所谓粮食运输中的损耗,成为官吏的合法收入。如此一来,前来纳粮的老百姓,只能再倒入粮食补齐。
  明制以斗、斛、石为计量单位,一石约为141.6斤,五斗为一斛,二斛为一石,一斛约为70斤。就这么一刮一踹,本能盛五斗米、收粮70斤的官斛,就可以收到八十五斤到九十斤,等于多收了至少一斗。一斛多收一斗,一石就是两斗,无形中等于给百姓增加了20%的赋税,而这些最后都揣进了各级官府衙门那些贪官污吏的腰包。
  “淋尖踢斛”是明清时期众多的陋规之一,与之类似的还有“折色火耗”。除此之外,单与征收赋税有关的并且有据可查的贪腐方式还有索取看样米、起斛米、顺风米、养斛米、鼠耗米,扒斛钱、筛箱钱、斛脚钱、通关席面等等,不胜其繁。官府征收高额的赋税,再加上税官通过这些陋规,层层盘剥,步步取利。
  可见,蚁贪并不是今天才出现的贪腐新现象,它有着深刻的历史渊源。明清时期出现的淋尖踢斛与折色火耗等陋规实际上就是蚁贪的折射。从蚁贪到巨贪,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官员对成本、风险、收益有一个不停的衡量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层面都给蚁贪提供了赖以生存发展的土壤。(王柯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