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治理车轮上的腐败?这是世界各国普遍讨论的话题。在2014年北京APEC峰会出台的《北京反腐败宣言》中也有描述,后来习近平主席出席G20会议,在会中进一步阐明,中共下决心治理公车腐败的决心。自2014年7月16日中办、国办下发《关于全面推进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和《中央和国家机关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方案》。明确提出一是取消一般公务用车;二是普通公务出行社会化,适度发放公务交通补贴;三是司局级每月补贴1300元、处级800元、科级及以下500元;四是且年底前中央国家机关全部执行到位,2015年底地方全部执行到位。这四点硬性要求出台后,引起社会各界强烈反响,到年前中央国家机关决心公开拍卖5000辆公务用车。由此可见,公车改革确是一项系统工程,牵一发而动全身。如何治理好公车改革,不妨让我们一起目光回溯到据今800年前的明代,看看先人们是如何稳妥而有力的搞"车改"的。
在古代,因没有规定官车的公私使用之分,一旦工具派发下来,完全供主管官员个人摆布,成了绝对的私人用品,容易助长腐败与奢靡的风气。明清时期,坐着八抬大轿泡酒楼、逛妓院的官员不在少数。同时,古代官车数量庞大,成为严重的财政负担。庞大的官僚机构因交通工具占用了大量国家财富。比如清朝开国后,准许汉大臣乘轿,但都城区域广大,官员住宅距供职单位都很远,若要乘轿上下班,得准备两班轿夫中途替换,一班轿夫抬轿时,另一班乘大板车随后。计算下来,养一乘轿子的年度开销需要数千两银子。
明太祖朱元璋就是对公车腐败公开宣战的皇帝。他很担心养尊处优的轿车代步会导致吏治腐败,所以开国不久便规定只许妇女和年老有病者乘轿。三品以上文官特许乘坐四人抬的轿子,余皆骑马;勋戚和武官不问老少,皆不得乘轿;违例乘轿及擅用八人抬轿者,都要接受严厉处罚。这一套规定在明朝初期执行得还是比较彻底的。
朱元璋好私访,经常蹑手蹑脚,潜行于金陵城的街头巷尾,探察民情,有车也不用的。由于出身贫寒的缘故,知道百姓的艰难,所以,在克勤克俭这方面,他倒称得上是个楷模帝王。据《明史》记载,有一次,有司奏请,要把他乘坐的轿子装饰一下,需用黄金若干。他说,不必了,用铜就可以。臣下讨他的好,"陛下,即使用纯金,又能费多少? "朱元璋说:"朕富有四海,岂吝乎此?然所谓俭约者,非身先之,何以率下?且奢侈之原未有不由小至大者也。 "
由于朱皇帝的带头作用,从《明史·舆服志》里,可看到一系列关于乘坐车轿的规定。"景泰四年令,在京三品以上得乘轿。弘治七年令,文武官例应乘轿者,以四人舁之。其五府管事,内外镇守、守备及公、侯、伯、都督等,不问老少,皆不得乘轿,违例乘轿及擅用八人者,奏闻。盖自太祖不欲勋臣废骑射,虽上公,出必乘马。 "
雍正和乾隆以后,统治者进行大胆改革,在不影响官员形象的情况下,鼓励大家乘坐轻便价廉的代步工具,于是很多京官都改乘骡车了,比乘轿省得多。而那些要撑体面的官员,绿呢大轿可以保留着,放在宅第的轿厅里,需要显示一下派头时,可以花钱去轿行雇轿夫来临时抬轿。
明代律令勘严,一般性公务用车改革只是治理腐败的一个环节,包括后来干部在住房、官员福利方面也都有严格的控制措施。当时开国皇帝朱元璋由于从农民,穷苦人的出身,他对官员腐败和奢侈行为还是深恶痛绝,治理腐败的决心很大。后来通过一系列的治理措施对推进大明王朝国家政权巩固,正风肃纪还是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