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域,古时指玉门关、阳关以西的中亚地区。张骞曾奉汉武帝之命,两次出使西域,励精图治,披肝沥胆,开辟了著名的丝绸之路,密切了西域诸国和内地的经济文化联系。西汉末年,王莽篡位,中原内乱,西域离心,与中原隔离,匈奴卷土重来,重新占据西域。
班超,字仲升,东汉著名史学家班彪之子,其长兄班固、妹妹班昭都是著名史学家。《后汉书》说他:为人有大志,不耻劳辱,涉猎书传,有效法傅子介、张骞,立功异域,万里封侯之志。东汉明帝即位,便致力消除匈奴的威胁,于是班超随窦固出击匈奴。
明帝十六年(公元73年),班超来到西域,面对的是一个中国苦心经营150多年,后又脱离中原65年的西域。班超不畏艰难险阻,采取外交和军事并用的方略,巧得鄯善,威收于阗,轻取疏勒,然后肃南道,收复北道。其中艰苦卓绝可想而知。
西域初步平定,班超审时度势,针对实际,采取“宽小过,总大纲”的办法治理西域。即抓大放小,宽厚待人,不计小过,以大局为重。这是班超治理西域的一条经验,也是一条成功的经验。纵观其经略西域的足迹,先南后北,从东到西,步步为营,以顺治逆,以寡服众,以德服人,都是在“宽小过,总大纲”这条根本的原则之下。只要西域诸国摆脱匈奴,归顺东汉,一概不计较和追究他们枝节问题上的瑕疵和过错。东汉章和二年(公元88年),章帝去世,和帝刘肇即位后,派大将窦宪大破匈奴。二年后,匈奴北单于大败,逃亡不知所在。东汉平定西域最大的障碍龟兹及其追随者如墨、温宿见大势已去,赶紧投降班超。班超宽待降者,只是请朝廷废了龟兹王尤利多,押送京师,另立侍子白霸为龟兹王,并没有追究诸国的过去。
班超的宽,不仅仅体现在宽小过上,更主要的是宽和施政,根据西域的民情风俗和民族习惯建立政治体制,实行都护统治下的区域自治制度。这叫顺势而为,顺应民心,只可为而为之,只不可为而不为。当时东汉内地普遍实行郡县制,但在西域诸国实施的是一套完全不同于内地的羁縻统治。具体地说,就是在西域诸国归顺中央政府的前提下,不改变诸国过去的政治体制及官职设置,甚至连官名都不改变。这大概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国两制”或者说是“一国多制”。各国贵族原先享有的权利不予剥夺,相反还给予特别厚重的奖赏。普遍民众的赋税劳役不但不加重,还给予适当地减轻,并且尊重西域诸国过去的生活习俗和宗教信仰。西域诸国,在班超的领导和引导下,经济发展,政治稳定,民心安定,社会平稳。
班超在西域三十一年,把人生最美好的年华都献给了西域事业,为国为民,殚精竭虑,艰难困苦在所不辞。永元十四年(公元102年)担任西域都护11年的班超要卸任回到京师洛阳。继任西域都护的任尚向班超求教经略西域的经验,班超诚恳地说:“水清无大鱼,察政不得不和。宜荡佚简易,宽小过,总大纲而已。”这是班超的肺腑之言,也是他治理西域的成功经验,任尚听后却不以为然,并暗笑班超的话太平常了实在不是什么奇策,更算不上高明了,以为自己治理西域肯定要超过班超的许多。谁知,任尚治理西域只几年,由于过于严急,举措失宜,乃至失去人心,众国不满,而造成西域叛乱再起,自己无法收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