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文化

从“打虎”名臣康朗说开去

发布日期:2015-01-05信息来源:睢宁县纪委字号:[ ]

  康朗(1508—1574年),字用晦,号盘峰,明惠安县前康铺坑柄(今螺阳乡五音村)人,明正德三年(1508年)生。康朗幼“有异质,端方凝重”,读书过目不忘,咸夸“神童”。嘉靖十年(1531年)中举,嘉靖十四年登进士第,而后入朝为官,累官至佥都御史。康朗为官廉正梗直,不畏权势,故当时有“铁汉康夫子,直声震朝右”的称扬,以及“皎皎争日月”的评论,受到世人的赞褒。
  秉性刚直,不怵权贵。在他出任刑部主事时,遇到了第一头“大老虎”——翊国公郭勋。郭勋是明初开国勋臣武定侯郭英六世孙,他承袭武定侯爵位,后在嘉靖朝时进封翊国公。郭勋家族虽以军功起家,但并非粗鄙无文的赳赳武夫。《明史(卷130)》称,“勋桀黠有智数,颇涉书史”,郭勋还擅长书法,并且很会揣测帝意,十分受宠。郭勋挟恩宠,揽朝权,作威作福,网利虐民,最终引发众怒,遭言官弹劾,而被下了“锦衣狱”,镇抚司判其死刑。嘉靖帝不舍得杀郭勋,就令三法司复勘,交由康朗审理。当时郭的亲眷尚有官居显位者,而且嘉靖皇帝“意欲宽勋,屡示意旨”,前后办理郭案的官员大多受到排挤和陷害。形势对于康朗来说,可谓危险重重。但康朗忠于职守,不畏权势,仍按大明律给郭勋定罪,“论勋罪加等,斩”。斩杀“大老虎”郭勋一事,令康朗广受褒扬,“直声震朝右”,嘉靖帝也不得不接受这一结果。
  忠于职守,秉公执纪。康朗升郎中,任浙江按察使佥事,在任上,他又遇上另外一头“金钱豹”——王金箔。王金箔是浙江富豪,平日为非作歹,结果“犯大辟”(即犯死罪),被捕入狱。恰逢当时的宰相夏言路经浙江,王的亲属贿赂夏相,求他替王金箔减轻罪责。夏言于是帮王金箔说好话,欲使其脱罪。谁曾想,康朗“益肃风裁”,坚持要御史将王金箔依法处死。夏得悉后,恼羞成怒,立即要礼部尚书徐阶上奏折,弹劾康朗。所幸,徐阶早已闻知康朗的人品,对他多加护佑,方免其遭害。因为这事,浙江百姓皆誉康朗为“铁汉康夫子”。
  勤政吏治,勤政爱民。康朗升广西参议,分守柳庆,又因督饷有功,受到圣旨嘉奖并赐白金、文绮(丝织品)。由于他勤政爱民,南宁民众想把掘地时得到的东汉马援时期铸造的一口金钟呈献给他,康朗虽知这是无价珍宝,却并不贪财,婉言拒绝了。康朗任山东副使时,有一年,奸相严嵩的义子赵文华奉令以工部侍郎之身份巡视山东驻防军旅。所到之处,官吏们都要奉承送礼,惟独康朗不送礼物,只去一封信表示欢迎。赵虽然气得七窍生烟,但深知康朗“政德孚著”,只好“怒目叱去”。不久,康朗转任江西左参政,擢为按察使。其间,严嵩打算侵占家乡江西分宜的大片田地营建私宅。江西按抚皆慑于严的权势,不敢忤违。身任参政的康朗“独力持不可”,坚决反对,严嵩终于无法得逞。康朗辞官还乡以后,为家乡办了许多好事。办村校、发动村民挖潭开井、兴修水利、修筑道路等。还躬亲参加生产劳动,村民对朗十分崇敬和爱戴。其后,盛御史向朝廷举荐,说朗“严正如包孝肃,忠诚如司马君实”,勘以重用。隆庆初年(1567年),福建按抚六次交章推荐,但朗却不肯出任。
  康朗一身正气,勤政吏治,对贪官污吏深恶痛绝,不怵权贵,敢打“大老虎”的优秀品质,值得现如今纪检监察干部学习。
  十八大以来,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决心,率领全国各级党政机关与人民群众一道,掀起了“打老虎”、“打苍蝇”的雷霆行动,一大批“老虎”纷纷落马。作为担负着加强党风廉政建设重任的纪检监察干部,在“打虎”过程中功不可没,做出了巨大贡献。然而,从近年来曝光的纪检监察干部腐败案例来看,有少数纪检监察干部由于缺乏自律意识,党性观念和宗旨意识发生动摇,是非标准发生混淆,出现了“人情大于党性、私利大于原则”的现象,把厚黑学作为座右铭,把关系网作为通行证,视圆滑世故为精明能干,视坚持原则为不识时务,由“打虎”英雄沦落为腐败者,严重损害了纪检监察机关和干部的形象。
  “其身正 ,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因此,作为打虎者的纪检监察干部在利用自己的权利监督他人的同时,也要以身作则,始终牢记“打铁还需自身硬”、“正人先正己”,保持“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境界,不该吃的坚决不吃,不该拿的坚决不拿,不该去的坚决不去,就没有什么“老虎”打不了。(王柯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