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衡(73~139年),字子平,东汉南阳西鄂(今河南南阳石桥镇)人。屡官至太史令、侍中、尚书。他不仅是一位正直清廉的官吏,更是一位在天文学、数学、文学、史学、地理学和绘画等全方位发展的人才。张衡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是与他的为人和治学精神分不开的。
张衡认为:做官不是为了谋私利和贪图俸禄,而应要有远大的志向和高尚的品德。他在《应闲赋》中说:“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不耻禄之不夥,而耻智之不博。是故艺可学而行可力也。”这篇文章,是当他任太史令制成浑天仪后没有升迁而受人嘲讽后写出来的。在他看来,当官旨在勤于政事,忠于职守,为百姓兴利除弊,而不必斤斤计较个人名利地位的得失。如果蝇营狗苟仕途,却没有什么知识和本领,那可就是一个无耻之人了。
张衡的治学精神是他成名的主要原因。他学习认真刻苦,“如川之逝,不舍昼夜”,又致力于实践,早年,他熟读儒家经典,后来,他专程到洛阳、长安等地去考察和寻师访友。他考察历史古迹,调查风土民情,记录民间歌谣。当时著名的学者马融、窦章、王符、崔瑷等人,都是他的师友。张衡从他们那里学到了经学、算学、历学、天文学和历史、地理诸方面的知识,使自己终于成为一位博大精深的学者和学有专长的专家。
在学习过程中,张衡不拘泥于一家之说,敢于质疑,勇于验证。如他对于司马迁《史记》和班固《汉书》,就指出其中存在着谬误,并注出自己对这两部史书的修改意见。他有很高的文学才华:《二京赋》内容繁富,辞藻瑰丽;《思玄赋》则是一篇冀求周游天体星际的畅想曲。他晚年所作的《四愁诗》,抑扬顿挫,格调清新,是有别于赋体的玲珑之作。在数学上,他著出《算罔论》,开始使用3.18至3.16之间的圆周率。在天文学上,他著《灵宪》,论证“浑天说”的合理性,指出“盖天说”和“宣夜说”的纰漏。又如观察天体,他统计出用肉眼看到的2 500颗星,根据自己的体验改进了西汉耿寿昌设计的天球仪,制成了漏水转浑天仪。阳嘉元年(132年),张衡又制成了一架专门测检地震的仪器,这就是世界上第一架地动仪。据载,永和三年(138年)时,陇西地区发生了强烈的地震,远在1 000多公里以外的洛阳地区的人们毫无感觉,而那架地动仪的龙嘴中的铜球却准确无误地掉进了蛤蟆口筒里。张衡告诉人们陇西发生地震了,人们都不信。事隔多天,果然从陇西那里传来了地震的消息。
张衡在学习上求真求实的态度,在仕途上也得到了充分的反映。在他出任侍中期间,曾上《请禁绝图谶疏》,反对谶纬迷信的虚妄之谈。永和元年(136年),他受到宦官集团的诽谤,说他“非圣无法”,不循旧制,因而被挤出朝廷,改任河间相(即河间太守。河间今属河北)。在河间任上,张衡为人民做了不少好事,对于那些仗势欺人的地主豪强进行坚决打击,又公平断案,清理了一些冤狱,因而受到当地人民的称颂。在此期间,他多次上疏顺帝,建议裁抑宦官奸佞,整顿朝纲,讲求吏治。然而执掌朝廷大权的外戚梁冀私树亲党,骄奢横暴,对于张衡的意见置若罔闻。永和三年(138年),张衡上疏辞官归田,未被获准,回京改任尚书。转年,张衡去世,年62岁。(戴苏林 赵厚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