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羹尧(1679——1626),字亮工,号双峰,清朝“康乾盛世”时期的重臣名将。他21岁的时候中进士,不到30岁晋升为四川巡抚,成为封疆大吏。可谓是少年得志,春风得意,但最终因居功自傲,不可一世,而锒铛入狱,人头落地。
康熙十八年(1709年),年羹尧迁内阁学士,不久,因康熙的格外赏识,被破格提拔为四川巡抚,他感激涕零,决心做出一番宏大事业,不辜负皇帝的厚望。年羹尧到任不久,很快熟悉四川通省的情形,提出很多兴利除弊的措施。他带头作出表率,拒收礼节,“甘心淡泊,以绝徇庇”。康熙对他在四川的作为大为赞赏,并鼓励他“始终固守,做一好官”。
他夙夜操劳,尽心尽力,格尽职守,特别是在击败准格尔部首领策妄阿拉布坦入侵西藏的战争中,为保障清军的后勤供给,表现出他卓越的才干。康熙五十七年(1817年),年羹尧被任命为四川总督,兼管巡抚事统领军政和民事。康熙六十年((1721年),他升为川陕总督,成为西陲重臣名将。这一年他仅42岁,正是人生奋发有为的辉煌时期。这一年九月,青海郭罗克地方叛乱,年羹尧充分发挥自己的军事智慧和才能,利用当地部落土司之间的矛盾,辅之“以番攻番”的战略,很快平定了叛乱。雍正即位后,年羹尧更是倍受倚重,和隆科多并称为雍正皇帝的左膀右臂。雍正元年(1723年)十月,青海发生罗卜藏丹津叛乱,青海局势大乱,西陲再起战火,雍正命年羹尧接任抚远大将军,坐镇西宁指挥平叛。雍正二年(1724年)初,年羹尧平定叛乱。从此,年羹尧“年大将军”的威名震慑西陲,享誉朝野。
这时的年羹尧,盛誉之下,更是威风八面,国家大事,官员陟黜,雍正都要和他商量。战功卓著,威名盛誉,使年羹尧滋生骄横之心,以为天下之大,“舍我其谁也”。于是,傲慢自大,目中无人,不可一世。古人说“自伐无功”,如果一味地炫燿而忘乎所以,即使有再大的功劳,也会随之而烟灭。《清史稿》载:“羹尧才气凌厉,恃上眷遇。”二月河在《雍正皇帝》中这样描述道:在西安都督府,年羹尧也弄得像朝廷一样,令文武官员逢五逢十做班,辕门和鼓厅也画上四角龙。他给人的东西叫“赐”,吃饭叫“用膳”,请客叫“排宴”,弄得跟皇上一样。在和其他督抚、将军的行文中,年羹尧经常使用皇帝才有的命令口气,就连雍正派来的御前侍卫,他也当作前迎后随的下人厮役使用。
雍正二年(1724年)十月,年羹尧进京。在进京途中,他令都统范时捷、直隶总督李维均等跪道迎送。到京时,黄缰紫骝,郊迎的王公以下官员跪接,年羹尧安然坐于马上,看都不看一眼,那种恣意傲慢,目空一切,表露无遗。王公大臣下马向他问候,他也只是点一下头而已。更为甚者,在雍正皇帝面前,他的傲慢仍不收敛,竟然“无人臣礼”。年羹尧的所作所为,雍正皇帝早有耳闻目睹,但鉴于他战功卓越,为国有大功,还是循循善诱,让他慎重自持,不要居功自傲。雍正皇帝在给年羹尧的一封谕旨中写道:“凡人臣图工易,成功难;成功易,守功难;守功易,终功难。。。。。。若倚功造过,致反恩为仇,此从来人情常有者。”年羹尧却不以皇帝的劝诫为警觉,依然是我行我素,“方且凭借权势,无所顾忌”,“擅作威福,开贿赂之门”。
雍正三年(1725年)三月,出现了“日月合璧,五星联珠”的所谓“祥瑞”,群臣称贺,年羹尧也上贺表称颂雍正夙兴夜寐,励精图治。但表中字迹了草,又一时之误,把“朝乾夕惕”误写为“夕惕朝乾”。雍正皇帝正是抓住这个把柄而借题发挥,说年羹尧本来不是个办事粗心的人,这是故意不把“朝乾夕惕”四字“归于朕耳”,并认为这是他“自恃己功,显露不敬之意”。接着,雍正更换了四川和陕西的官员,先将年羹尧的亲信胡期恒革职,署理四川提督纳泰调回京城,使其不能在任有所作乱。这一年四月,年羹尧的川陕总督一职被革除,命他交出抚远大将印,调任杭州将军。
年羹尧被革职后,内外官员对他早有不满,对他那种凌厉之势,不容他人目空一切的傲慢,早已产生厌恶甚至憎恶之心,于是纷纷揭露其罪过。雍正皇帝顺水推舟,以“俯从群臣所请”为名,尽削年羹尧官职,并于九月将其捕拿押送北京会审。满朝文武,同朝为官,竟然没有一个人站出来为他说话。十二月,朝廷议政大臣向雍正提交审判结果,给年羹尧开列92条大罪,其中服极刑立斩的就有30条之多。但雍正皇帝念他功勋卓著,和名操一时的“年大将军”威名举国皆知,赐他狱中自裁。时年仅47岁。
古人说“傲不可长,欲不可纵”,否则,祸及自身而身败名裂。年羹尧被赐死狱中之后,父兄族中任官者俱被革职,嫡亲子孙发遣边地充军。叱咤风云,不可一世的“年大将军”,终因骄横跋扈,狂妄不羁,弄得身亡名损,着实让人叹惋深思。于是笔者想起唐代杜牧《阿房宫赋》中的警世名言:“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也使后人复哀后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