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文化

陈蕃志在“扫除天下”

发布日期:2015-01-07信息来源:沛县纪委字号:[ ]

  陈蕃(?-168年),字仲举,东汉汝南平舆(今河南汝南)人。他历仕桓、灵两朝。官至太尉、太傅。在反对宦官专权斗争中,与李膺齐名,后与外戚窦武谋诛宦官,因事败被杀。
  陈蕃从小就有远大的志向,15岁时,常常自己独居一室,庭院芜秽不堪。一次,他父亲的朋友薛勤来访,对陈蕃说,“小伙子,你为什么不打扫院落以迎接客人呀?”陈蕃客气一番后,严肃地说:“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少年时代的他,就对当时朝政腐败、宦官专权的政治局面表示不满。“扫除天下”一语,意谓他将来定要肃清邪恶,整顿乾坤,以使万民安乐,普天同庆。
  陈蕃初仕本郡郎中,后经太尉李固表荐,征拜议郎,再迁乐安太守、大鸿胪、安禄勋。他见桓帝(146-167年在位)荒于朝政、沉迷酒色;外戚梁冀专断朝政,卖官鬻爵,心中愤愤不平,便多次上疏诤谏,要桓帝仿效高祖刘邦,以天下大事为重。延熹二年(159年),梁皇太后死,桓帝与宦官单超、具瑷、唐衡、徐璜等人合谋夺权,诛杀了梁冀一家。从此,朝政大权又转由宦官集团垄断。
  在宦官专政下,政治更加黑暗。于是,朝野哗然,怨声载道,农民起义时有发生。陈蕃既恨苏康、侯览、管霸等大宦官,又不满桓帝的昏庸,便在太学生们的支持下,与河南尹李膺等人纷纷上书揭露宦官的罪恶。陈蕃在奏疏中希望桓帝“务为内政”,“斥黜佞邪”。他甚至表示:“陛下虽厌毒臣言,凡主人有自勉强,敢以死陈。”但是,桓帝在宦官挟持怂恿下,诏令将李膺、杜密、范滂等二百多人逮捕入狱,禁锢终身。这在历史上叫第一次“党锢之祸”。
  陈蕃痛心疾首,又冒死上疏为李膺等人鸣冤。他说:“今陛下临政,先诛忠贤。遇善何薄?待恶何优?”希望桓帝“除妖去孽,实在修德”。他最后表示:“臣位列台司,忧责深重,不敢尸禄惜生,坐观成败。如蒙采录,使身首分裂,异门而出,所不恨也。”在陈蕃等人的诤谏下,李膺等人被释放。
  永康元年(167年),桓帝死,灵帝继位,窦太后临朝,其父大将军窦武秉政。陈蕃又上书,揭发宦官侯览、曹节、王甫等人的罪恶,并与窦武合谋尽杀宦官。由于事泄,窦武反而被杀。陈蕃听到消息,不顾自己70多岁的耆老之年,亲自带着随从80多人,冲入后宫的承明门,要找宦官们算账,以替窦武报仇。他拔剑在手,对着迎面走来的王甫等人,厉声呵斥。由于寡不敌众,陈蕃被捕,囚于黄门北寺狱,终于被杀害。后来,李膺等100多人被捕杀,株连下狱者多达1 000余人,这在历史上叫第二次“党锢之祸”。
  陈蕃虽然未能实现“扫除天下”的大志,但他与李膺等人的行动却为世人楷模。诚如《后汉书》著者范晔评论说:“若陈蕃之徒,咸能树立风声,抗论昏俗。……功虽不终,然其信义足以携持民心。汉世乱而不亡,百余年间,数公之力也。”(戴苏林 赵厚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