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文化

夜读古代清官“自愧诗”

发布日期:2015-01-08信息来源:睢宁县纪委字号:[ ]

  “官清民自安”,这句话道出了善良百姓的良好愿望。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贪官污吏比比皆是。然而,却也不乏洁身自重、清廉自守的清官清吏,常感政绩不显,负国负民,有愧于心,亦留下许多“自愧诗”,夜来展卷读之,有感于他们崇高的道德品格。
  韦应物:愧对俸禄
  韦应物在任滁州剌史时,在一首《寄李儋元锡》中感叹:“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 而看到农民辛勤耕耘,生活困苦,他又说道:“方惭不耨者,禄食出闾里”。这里提到了“俸钱”、“禄食”,并不完全指的是“钱”,而是指为官。诗人自己的身体不好很想辞官归隐田园,但是看到治下仍有逃荒的难民流离失所,作为父母官没能尽到自己的责任而感到十分惭愧。当然我们也可以直白地理解为“愧对朝庭的俸禄”。不管“俸钱”二字指的是为官还是俸禄,关键是一个“愧”字,把诗人的心境描写得淋漓尽致。韦应物出身关中望族,入仕以后在很多地方当过剌史,作为一个长期“混迹”于官场的封建官员,能有这样的境界十分难能可贵。与作威作福、欺压百姓的贪官污吏形成鲜明对比。
  白居易:追悔己过
  白居易在杭州任刺史期间,从未收受贿赂或向当地索取名贵物品。在其离任还乡时,发现箱内放有两片玲珑可爱的山石,遂写作一首“追悔己过”诗:“三年为刺史,饮水复食叶。惟向天竺山,取得两片石。此抵有千金,无乃伤清白。”当时,他遥望天竺山,十分愧疚。心想,倘若每个游客都像自己一样随便带走精美的山石,那天竺山为期不远就“山将不山”了。为此,他感觉像贪污了金子似的,心里好不沉重。在今人看来,白居易的所思所想似乎有些“小题大做”,然而这正是这位古代清官防微杜渐的崇高思想境界。
  苏轼:自惭禄位
  宋代文学家苏轼,先后在翰林院和杭州、密州、儋州等地任职。他为政廉明,严于律己,关心百姓,体恤民苦。看到农民顶风冒雨辛苦劳作,念及缺吃少穿的困苦生活,深为感慨,赋诗抒情:“自惭禄位者,曾不事农作。饱食无所劳,何殊卫人鹤!”在另一首诗里,作者又愧疚地说:“永愧此帮人,其刺在肌肤。”如此见民苦、思己责、生自愧,是忧国忧民的表现,可贵可敬,堪资借鉴。
  蔡信芳:愧民厚爱
  蔡信芳清代道光年间,湖南善化人在陕西蒲城县任知县,他为官清正廉洁,颇有政声。离任之日,民众拦道挽留。他目睹此景,十分感动,赋诗相赠:“罢郡轻舟回江南,不带秦川一寸棉故回看群黎终有愧,长亭一别心黯然。”何以“有愧”?诗中虽未说,但今人读之,能感到诗人觉得为民做得还不够,愧对百姓的厚爱吧!故儒家说“仁者,爱人”,也体现了诗人仁爱之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