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崇(公元650年-公元721年),本名元崇,字元之,避唐玄宗“开元”年号讳,改名姚崇,河南三门峡陕县人。崇出身于官僚家庭,历任武则天、唐睿宗、唐玄宗三朝宰相,有“救时宰相”之称,是中国历史上的著名宰相。司马光在《资治通鉴》称:“唐时贤相,前有房(玄龄)杜(如晦),后有姚(崇)宋(璟),他人莫道焉”。
姚崇一生刚正不阿,革除积弊,且以廉慎为师,为开创“开元盛世”起了重要作用。姚崇针对官场“补阙连车裁,拾遗平斗量”的状况,决定“罢冗职,修制度,择百官,各当其材”,并撰写《五诫》,作为官员从政的准则。其《五诫》,分别是《持秤诫》、《弹琴诫》、《执镜诫》、《辞金诫》、《冰壶诫》,总共只有1300余字,从五个方面阐述了为官执政的吏治思想和政治理念,可以说是字字珠玑。
一是《持秤诫》。主要倡导“执衡持平”、“为政以公、毫厘不差”、“存信去诈,以公灭私”的吏治理念。“执衡”,就是利用“天下公器”,在法律规范、制度设计、社会管理等方面,公平公正公道像秤一样,不差毫厘地处理天下事情;“执秤”,就是自己思想品质要“秤物平施”,无私无畏,不偏不移,大公无私,公而忘私,达到公平正义,对于执法者来说,就是力倡公正执法。他要求官吏像持秤那样“不差毫厘,使锱铢不惑,轻重无疑,智不能矫,愚不能欺,存信去诈,以公灭私”。
二是《弹琴诫》。主要倡导“移风易俗”、“治国之道,大急小缓”。他强调了治国的感化作用,探讨和谐社会建设、和谐人际关系营造问题。他以弹琴喻于治国,治国者要向弹琴一样教化百姓。“琴音能调,天下以治。异而相应,以和为美,和而不同,如彼君子”。这从大处讲,以德治国,教育人民文明有礼,积极向上,人心大同,社会才能和谐;从小处讲,当官的要能以德待人,以理服人,以身正人。
三是《执镜诫》。主要告诫官员应“内涵虚心,外分郎鉴”、“刑不可滥、政不可贼”、“如镜之明、断可以平;如镜之洁,断可以决”。一方面为政当有镜鉴,以铜为镜,以史为镜,以人为镜,正衣冠,正己身;另一方面执政当阳光执法,透明执法,反对暗箱操作。
四是《辞金诫》。主要讲得是为官的廉政建设,主张当官要廉洁奉公。这是姚崇“五诫”中的最重要篇章,也是当代官员最应学习与践行的理念。以“子罕辞玉,以不贪为宝;杨震辞金,以四知为惧”两个典故的现身说法,引申到“不贪为宝,廉慎为师”的吏治思想,还特别提出“欲人不知,莫若勿为;欲无悔恡,不若守慎”预防腐败的人生哲理。要求官吏具有“尔以金玉为宝,吾以廉谨为师;尔以夜昏可纳,吾将暗室不欺”的高贵品质,他告诫官吏贪赃受贿必将暴露,悔之晚矣。
五是《冰壶诫》。主要讲得是为官当如冰之洁,如壶之守。他赞扬了“内怀冰清,外涵玉润”君子为官的冰壶之德;抨击了“当官以割剥为务,在上以财贿为亲”的卑鄙龌龊行径;提出了“与其浊富,宁比清贫”的人生价值观;倡导了“冰壶是对,炯诫犹存,以此清白,遗其子孙”的治家之风。
古为今用,也为今鉴。现今,在举国上下持之以恒反“四风”之际,姚崇之《五诫》,对当今的党员干部来说仍有至关重要的警示作用,广大党员干部应常读《五诫》,对照己身,修德养廉,做一个无愧于人民、无愧于党的事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