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夕只可谈风月,不宜及公事。”说的正是梁朝尚书徐勉。徐勉(公元466—535年)是历史上有名的清官,字修仁,东海郯(现山东省郯城县)人。徐勉从小笃志好学,年轻时就担任过尚书殿中郎、谘议参军等职务。梁朝建立后,他从中书侍郎到中书令,屡居高位,但他始终为官耿直、淡泊名利、操守高洁,正史中记载着有关其许多清正廉洁的故事。
群犬惊吠因忘家。公元502年,徐勉被梁武帝任命为给事黄门侍郎、尚书吏部郎,参掌大选。此时梁朝建立才一年多些时间,梁武帝又兴师北伐,朝中政务军务十分繁忙。徐勉这时虽然已是吏部的重要官员之一,但因为他是秘书出身,极有文才,为了不延误军机,梁武帝于是让他“参掌军书”。徐勉本来就是一个十分勤勉的人,工作本身也确实繁忙,他因此往往要隔几十天才能回家一次。他家养了一群狗,因为他回来得少,这些狗都不认得自己的主人了,他每次回来,都要引起它们的狂吠。徐勉既感到好笑,又觉得无奈。有一次他感叹说:“吾忧国忘家,乃至于此。若吾亡后,亦是传中一事。”后一句的意思是:“我死了后,如果有人写我的传记,群犬惊吠倒是件值得一记的轶事。”
“止谈风月”不循私。据《梁书》记载,公元507年,徐勉被任命为吏部尚书。史载“勉居选官,彝伦有序”,“故时人咸服其无私”。掌握了官吏的任免大权之后,有事没事来套近乎的人开始多起来。某日夜晚,徐勉邀请友人相聚,席间一位名叫虞皓的客人向他求官,一次便“求詹事五官”。徐勉正色道:“今夕止(只)可谈风月,不宜及公事。”虞暠讨了个没趣,只得讪讪地告辞了。时人对徐勉的无私佩服之至,送其雅号“风月尚书”,“止谈风月”也成了历史典故。
“留子清白”无一物。徐勉居官吏部,多有建树,但他从不居功自傲,一生淡泊名利。史书记载徐勉“虽居显位,不营产业,家无蓄积,俸禄分赡亲族之穷乏者”。看到他家如此清贫,一些好心人劝他为子孙后代着想,经营产业。徐勉回答说:“人遗子孙以财,我遗之以清白。”“遗子孙以清白”这一思想绝非徐勉一时的即兴之言,而是发自他内心的真诚表露。《诫子书》是他写给儿子徐崧的一封家书。他在这封信中说:“吾家本清廉,故常居贫素,至于产业之事,所未尝言,非直不经营而已。古人所谓‘以清白遗子孙,不亦厚乎’。又云:‘遗子黄金满籯,不如一经。’详求此言,信非徒语。吾虽不敏,实有本志,庶得遵奉斯义,不敢坠失。今且望汝全吾此志,则无所恨矣。”古往今来,父母大多遗留给子女的往往是多多益善的物质财富,这种父母看似爱子女,实则害之,最终只能使子女滋长依赖心理,从而丧失独立创业的勇气和能力。徐勉清醒地意识到了这一点。
徐勉去世后,梁武帝为失去重臣而悲痛流涕,他车驾临殡,给这位廉臣以极高的哀荣。陈朝吏部尚书姚察说:“徐勉少而厉(砺)志忘食,发愤修身,慎言行,择交游;及居重任,竭诚事主,动师古始,依则先王,提衡端轨,物无异议,为梁宗臣,盛矣。”可见,徐勉一生清廉为官,为梁朝的兴盛立下了汗马功劳。当下,历史的车轮已消然驶进了2015年,中国也已然进入了实现民族复兴的关键阶段,领导干部更当以史为镜,胸怀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勇担重任,接力奋斗,做好今天,不忘昨天,挑战明天,始终做清廉务实为民的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