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板桥,原名郑燮(xiè),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泰州兴化人。郑板桥作为“扬州八怪”之一,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画、诗、书三绝的艺术家,也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清正廉洁的好官。他一生清贫,为官清廉刚正,关心百姓疾苦;他严于律己、甘于清贫,秉公办事、不徇私情;他洁身自好,时刻警醒自己和家人,勿忘寒士家风。郑板桥先生清正廉洁的思想和行为值得今天的机关公务人员效仿和学习。
郑板桥清廉刚正,关爱百姓。在任上,他画过一幅墨竹图,上面题诗:“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诗言志,画写意。他对底层百姓有着十分深厚的感情,对民情风俗有着浓重的兴趣,在他的诗文书画中,总是不时地透露出这种生动的内容、别致的格调和纤尘不染的高风亮节,令后人仰慕万分、传颂不息。作为为人民群众服务的公务人员更应该学习郑板桥先生关心百姓疾苦的思想,不要怀有“高人一等”的思想,总是把自己“高高挂起”,不要以周而复始的会议替代脚踏实地的实践,而应利用一切机会多深入基层、了解基层,从实际情况出发,使自己的工作更“接地气”,杜绝“纸上谈兵”,为群众办实事、求实效,从根本上解决群众关心的问题,做到“三实”。
郑板桥严于律己,甘于清贫。他爱喝酒,却从不因酒而忘记自己的原则;他爱作画,却从不因画而舍弃自己的气节;他以清苦的生活来磨练自己的意志,积善为德,以己之力解民难,或资助穷人,或帮助那些一心求学的年轻人。板桥先生有着旷达致远的情怀,他富有却无积存,甚至有时还入不敷出。当然物质的追求是有限的,而精神的追求是无限的。他认为:富贵而浊,莫如贫贱而洁;富贵而愚,莫如贫贱而智。这是一种透彻的领悟,在金钱面前,任何人都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能放弃自己做人的标准和原则。反观今日,一些官员“吃人嘴软拿人手短”,收了别人的钱就降低了做事的标准,甚至做出了一些践踏国家法律的行为。由此可见,“三严”在今天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只有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才能筑牢思想防线,在内心筑起一道牢固的防火墙,领导干部才会更加自觉谨慎地使用权利、敬畏权利,而不是滥用权利。
郑板桥时刻警示自己和家人,勿忘寒士家风。他写过许多警示和教育家人的诗作。如《道情十首》就是教育人洁身自好、安于清贫。他的一生极力提倡简朴,反对种种奢侈浪费现象,所题“志欲光前,惟有诗书教子;心存裕后,美乃勤俭持家。”(《题郝氏宗祠》)郝氏宗祠联,不仅是对郝氏的赞美,更是对“勤俭持家”优良品质的颂扬。郑板桥不仅自己非常勤俭,也要求子女和亲属不要奢侈浪费,学会自我生活。他嘲讽贪官但并不否定所有的为官者,他歌颂历史上的清官,说做官应该向好官学习。在现代的中国,作为一名党员领导干部,更加应该以史为鉴,以清官清风为榜样,以贪官浊气为警示,不仅管好自己,更要管好身边的工作人员和子女亲属,谨防他人采取“迂回战术”,毕竟不管是下属还是亲属都是自己最亲近的人,千防万防“家贼”难防,只有既严格要求自己又约束好身边人,才能心无旁骛地做好本职工作,全心全意地为人民群众服务。
郑板桥清明致远的一生值得后人敬仰和学习,身为机关工作人员的我们更加应该自觉践行板桥先生勤政廉洁的工作作风,发扬他时刻自省自警的做人态度,时刻不忘自己的职责所在,将自我人生价值在严实有序的工作中充分实现。(张冶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