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文化

两袖清风 一心为民——记江苏徐州早期革命领导人郭子化

发布日期:2015-10-21信息来源:邳州市纪委字号:[ ]

  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江苏省徐州市出现过许多优秀的共产党员,在革命战争年代,他们为革命事业进行了艰苦卓绝、可歌可泣的斗争,有的献出了他们年轻的生命;有的在全国解放后,在中央、各省市担负着重要工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已故的卫生部副部长郭子化同志就是其中的一位。
  郭子化同志1896年出生于江苏省徐州市邳县(今邳州市)郭宋庄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四一二”白色恐怖、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之时,一直战斗在苏鲁豫皖边区。解放后,先后担任山东省政府副主席、代主席和国家卫生部副部长。1975年12月23日病逝,享年79岁。
  在那艰苦卓绝的战争年代,不管环境如何复杂恶劣,道路如何崎岖曲折,郭子化同志总是充满信心,不顾个人安危,英勇奋斗,坚贞不屈,对党和革命事业忠心耿耿。
  全国解放后,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郭子化同志为了振兴国民经济,发展中医事业,付出了艰辛的劳动,作出了巨大贡献。尤其是建国初期,他主持山东省政府的工作,在那千疮百孔、百废待兴的年代,郭子化同志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了把生产建设和经济建设搞上去,使国家和人民尽快富裕起来,他节衣缩食、廉洁奉公为建设新山东作出了很大贡献。他那“不吃小灶吃大灶”的优良作风一直传为佳话。
  与下属同甘共苦 “不吃小灶吃大灶”
  建国初期,国家一穷二白,再加上帝国主义又卡我们的脖子,国家经济非常困难,人民生活贫困,中央多方面挖掘人力财力,大力医治战争创伤,积极恢复国民经济。作为山东省人民政府副主席的郭子化在一次省政府工作会议上,谈到国家经济困难,人民生活贫困时,激动地声泪俱下。他倡议省政府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要为国家分忧,要和人民同甘共苦,尽量节衣缩食,同度难关,并且要求拿出实际行动来。
  郭子化同志的日常生活也甚为节约,当时省政府机关的工作人员,还是实行供给制。他完全按照供给标准,不搞特殊化,他家里设备简陋、仅有几件破了的桌子、椅子和一个旧沙发。他号召省政府的工作人员:勒紧腰带,节约粮食。并以身作则,边说边行,公家供给吃饭、穿衣、住房和交通工具,只有几元零用钱,规定按职务资历分别吃小灶、中灶、大灶,郭子化按职务级别吃小灶,他立即宣布:不吃小灶吃大灶,和大家一起在大食堂吃饭。在他的带动下,许多该吃小灶、中灶的领导同志都改吃大灶了,这件事影响很大,不但节约了国家开支,更重要是密切了干群关系。
  对父母不搞特殊化 “我若特殊,人将如何”
  郭子化同志对家人也同样严格要求。郭子化同志任山东省人民政府主席时,他年迈的父母仍住在原籍邳县,体弱多病,生活很贫困,曾有人向江苏徐州等有关部门提出要予以救济,郭子化同志知道后坚决予以制止,他认为当时江苏的生活水平好于山东,父母的生活要和山东全体革命家属生活水平相同,不能稍有特殊。“我若特殊,人将如何。”郭子化同志向山东省民政部门提出要深入调查研究,首先做好山东的革命家属的救济工作。郭子化同志一身正气,先人后己的作风,给山东省政府全体工作人员树立了光辉榜样。
  教育子女 “勤能补拙,俭可养廉”
  在三年自然灾害的60年代,老百姓是“瓜菜代”,郭子化的家里和所有的老百姓一样也是“瓜菜代”,他生活一贯艰苦朴素,他亲自动手种菜腌菜,他常给大家说“我是农民的儿子这难不住我。”他自己种了很多扁豆、葫芦,经常是发了霉的白薯干代替粮食,给孩子们吃,生活非常清苦,但他对孩子严格要求,要求子女要身体力行,参加劳动,自食其力,怕子女有怨言,他专门给女儿写了:“勤能补拙,俭可养廉”作为女儿的座右铭,以此激励女儿要辛勤劳动,勤俭节约。
  一生对党忠诚 两袖清风乐于奉献
  郭子化同志对子女是那样严格要求,但他对同志们却慷慨大方,只要有同志们到他家里汇报工作,他的生活再拮据,他也要留下同志们让吃了饭再走。有的同志家里生活困难,粮票不够用,郭子化同志知道后,立即从家里拿出粮票或钱送给人家,以解燃眉之急。
  郭子化同志的一生没留下什么积蓄,当时每月只有24元钱的生活费,但他每月发薪他先把钱里的新票子拿出来留作交党费用,生活再困难他也不动用这笔钱。他一生酷爱书法,而且嗜书如命,没钱买纸,就在旧报纸上写。为了省点钱买墨汁,就自己动手种菜、腌菜,解决生活问题,他生前多次对他的子女说:“钱取之于民,将来我死了,书一本也不能卖,要全部捐献给我曾经工作战斗过的地方的图书馆。以发挥它的最大作用。”打倒“四人帮”后,郭子化同志的夫人和子女遵照他的遗嘱把经过浩劫残留下的书全部捐给徐州市图书馆。
  身居要职 不忘故乡人民
  半个多世纪的革命生涯,造就了郭子化同志钢铁般的意志,造就了他对党对革命事业的无限忠诚和对劳动人民的无限热爱。全国解放后,郭子化同志先后在山东省人民政府、华东军政委员会、中央卫生部等单位担任重要领导职务。他虽身居要职,但始终不忘家乡人民。60年代初,邳县的农业生产实行旱地改水田。郭子化同志得知家乡郭宋庄村生产资金不足,便用自己的工资给郭宋生产队寄来人民币200元,支持郭宋生产队购买一台机器,解决了灌溉设备不足的困难。
  1975年12月23日,郭子化同志穿着破衬衣、带着两袖清风,在一个阴暗潮湿的仓库里,离开了人间。
  郭子化同志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艰苦朴素的一生、廉洁奉公的一生。
  今天党中央不断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建设,要求党员领导干部要为政清廉,缅怀郭子化同志一生的业绩及其高风亮节,仍不无现实意义和深远影响。
  清正廉洁是党员干部安身立命之本,是干部的灵魂与精神支柱。俗话说“公生明,廉生威”,一个清正廉洁的干部,一个干净干事的干部,一个纯粹洁净的干部才能始终抵得住诱惑,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才能始终心系群众,牢记自己的职责与使命,践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当前,我们有些党员干部的人生观、价值观出现了偏差,存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四风”问题,他们对待群众麻木不仁,不屑一顾;一心想着为自己、家人捞好处,把权力当成了为自己谋取私利的工具,他们被金钱名誉冲昏了头脑,失去了方向,党性堤坝遭到塌陷,道德沦丧,屡屡触碰党纪国法的“高压线”,最后身陷囹圄,后悔莫及。
  一些领导干部的蜕化变质,堕落为腐败分子,根本原因在于放松了世界观的改造和思想道德修养,背弃了共产党员的理想信念。世界观决定人生态度和人生追求,领导干部的人生追求和价值目标,应当融入为祖国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奋斗之中。真正按照这样的原则对待物质利益和个人追求,才能做到淡泊名利、克己奉公、毫不保留地为国家、为人民贡献自己的一切力量。(杨艳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