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文化

千古忠烈文天祥

发布日期:2015-12-21信息来源:高邮市纪委字号:[ ]

  在我国古代,受传统儒家思想熏陶影响的知识分子和官员不计其数。其中,不乏像诸葛亮、魏征、包拯、文天祥、海瑞等人那样的忠君爱民和廉洁奉公者,尤以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为杰出代表。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与责任担当,凭借自己的一腔热血和赤胆忠心,在历史的长河中谱写了一曲曲催人奋进、可歌可泣的壮丽篇章,成为世人传颂和顶礼膜拜的千古忠烈。
  无数的史实告诉我们,历史会永远记住那些忠诚于国家、忠诚于人民的人,就像高邮人民至今还在缅怀曾两次途经高邮的南宋忠烈大臣文天祥一样。据史料记载,南宋德佑二年,文天祥出使议和被扣,于京口(今镇江)逃脱,3月6日到达高邮,是夜,由高邮城南(今马饮塘河)抵嵇家庄(今龙奔附近)。其在《指南录后序》中自述,“夜趋高邮,迷失道,几陷死”,“至高邮,制府檄下,几以捕系死”。
  虽然文天祥两次经过高邮的境况都很惨烈,第一次是在逃命的情况下匆匆而过,第二次是在被俘后押解经过,但他却创作了多篇与高邮有关的名诗,至今仍广为传诵,给当地人民留下了非常宝贵的精神财富。2014年,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民族英雄,高邮人民在南门大街素有中国邮驿“活化石”之称的盂城驿东侧修建了文天祥广场,屹立河畔的文天祥雕塑栩栩如生,坐落在雕塑周围的《高邮怀旧》、《发高邮》、《发高沙》、《至高沙》等古诗词石刻记录了文天祥与高邮的难舍之缘。
  文天祥生活在一个民族危机阴影笼罩的时代,一生都与南宋壮烈的民族存亡抗击战争相始终,也由此造就了他忧国忧民的博大情怀。每当与宾客、僚属谈到国家时事,就痛哭流涕,抚案说道:“乐人之乐者忧人之忧,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意思是以别人的快乐为快乐的人,也忧虑别人忧虑的事情,以别人的衣食为衣食来源的人,应为别人的事而至死不辞。正是由于有了这样的情怀,他无时无刻不把国家民族利益看作最高的利益。在赣州知州任上,他办事分外勤谨,主张对人民少用刑罚,多用义理,属地人民对他非常爱戴,加以风调雨顺,稻谷丰收,当地出现了短暂的安乐景象。在国土沦陷,生灵涂炭的危急时刻,他把家里的资产全部作为军费,奋不顾身组织义军,举兵抗击入侵强敌。纵然在不幸被俘后,文天祥在狱中三年,受尽各种威逼利诱,均以“愿以一死足矣!”断然拒绝,并在狱中写下了与《过零丁洋》一样名垂千古的《正气歌》。该诗慷慨激昂,充分表现了文天祥坚贞不屈的爱国情操。
  文天祥用一生的所作所为向世人证明,自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忠烈之臣,但他的这种忠却不是对帝王的愚忠,而是无条件地忠于国家和民族,这在他抗元的经历中得到了充分体现。他将忠君与爱国二事处理得非常恰当。宋恭帝投降前,他起兵勤王;宋恭帝投降后,他没有跟着投降,而是坚持“君降臣不降”。后来,他兵败被囚,元朝又利用宋恭帝去劝他投降,他还是不从。在他看来,宋恭帝是君主,不幸而失去国家,值得同情。但当此之时,社稷为重君为轻,决不能以忠君的行动去改变自己忠于国家的信念。正如他在绝命辞中所言:“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意思是:孔子教导成仁,孟子教导取义,只要把道义践行到了极点,那么仁德自然也就达到了极至境界。我们读古代圣贤的著作,想学的是什么呢,从今往后,就几乎没有什么可惭愧的了。
  忠诚是中华民族传统精神的传承,文天祥就是在以一种民族大义传承着忠诚,今天我们共产党人所肩负的历史重任,所面对的历史使命和考验,更需要这种传承。忠诚也是国人推崇的最看重的品德,习近平总书记就在其“五个坚持”论断中,把“忠诚”放到了首位。忠诚还是每个人都应该具有的优秀品质,我们从小到大一直都在接受“人无忠信,不可立于世”、“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和“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样的教育,使我们深刻领会到,无论我们从事什么职业,身处什么时代,只要我们参加社会活动,就都要坚守忠诚。尤其是对于一名共产党员来说,践行“忠诚”绝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它需要我们在面对困难和问题时,能够像文天祥那样,在职责需要的时候,毫不犹豫、绝不退缩、责无旁贷地挺身而出、勇挑大梁、迎难而上。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肩负起担当重任,做到忠诚于自己、忠诚于他人、忠诚于岗位、忠诚于事业。(吕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