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说起高邮的王氏父子,大家首先想到的,自然是他们举世公认的训诂学、经学成就。清代著名学者、文学家阮元曾称赞“高邮王氏一家之学,海内无匹”;当代著名文学家汪曾祺先生也作联题字:“一代宗师,千秋绝学;二王余韵,百里书声。”其实,王氏父子更颇为当地人所称道的,是他们智参和珅的壮举。
王念孙(1744-1832),字怀祖,生而清羸,故自号石臞,乾隆进士,曾任京畿监察御史、工部郎中、吏科给事中、直隶永定河道等职,著有《读书杂志》、《 广雅疏证 》等。王引之(1766—1834),字伯申,号曼卿,王念孙长子,嘉庆探花,曾任工部尚书、礼部尚书,著有《经义述闻》、《经传释词》等。父子二人以文字训诂最为专精,并称“高邮二王”,现坐落在高邮城中西后街市河旁、门挂“高邮王氏纪念馆”的那座青砖黛瓦、古色古香的小院即为王氏故居。
王氏父子治学严谨,考证严密,在训诂学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一直为业内人士所推崇。鉴于王氏父子的巨大成就,目前国内权威学术部门称王念孙、王引之父子为乾嘉学派的代表人物、扬州学派的中坚学者、清代经学的通儒。但恰恰就是这样两位在做学问上成绩斐然的一介文人学者,却在做官上以其敢于动真碰硬的节操取得了一番卓著的政治成就,其中最值得称道的是由于他们的参劾,才有了扳倒大贪官和珅这样的反腐壮举。
和珅是乾隆皇帝的宠臣,长期担任军机处大臣和内阁大学士,掌握国家的人士调动和军机大事,权倾朝野,炙手可热。尤其是到了乾隆晚年,皇帝日渐昏庸,和珅借机欺上瞒下、结党营私。对于和珅的贪婪专横,不少文武大臣虽有心弹劾,但毕竟和珅大权在握,党羽盘根错节,都敢怒不敢言。刚刚上位不久的嘉庆,虽然极其痛恨和珅的所作所为,但念及太上皇对和珅的感情而投鼠忌器,只能坐待时机。
嘉庆四年(1799)正月初三,乾隆死了,和珅的末日也就到了。王念孙冒着被满门抄斩的巨大危险,上疏参劾权倾朝野的和珅。耿直的王念孙这么做也绝非贸然行事,在决意写参劾奏文时,因为不知嘉庆的态度,也曾左右为难。和珅尽管十恶不赦,但在乾隆尸骨未寒之际,就参劾查办他,嘉庆怕不怕背上不孝的骂名?王念孙既想参倒和珅,又不能得罪皇帝,实在难以两全。而此时“时间就是生命”,一旦和珅得知内情后“反扑”过来,后果将不堪设想。危急时刻,一贯秉承父教、刚直不阿的王引之深明大义,替父献策,提醒其父在《敬陈剿贼事宜折》奏章中增添了几名关键性的话:“臣闻帝尧之世,亦有共欢;及至虞舜在位,咸就诛极。”意思是:即使是像唐尧这样聪明贤明的古代君主,他的身边也免不了有共工和欢兜这样的奸臣,正因为这样,同样贤明的虞舜登基以后立即就把这两个奸臣杀掉了。王念孙听后连声叫好。
这几句话好在何处呢?它好就好在把和珅比作尧舜时代的奸臣共工和欢兜,这样一来,就顺理成章地把乾隆比作尧,把嘉庆比作舜。既然如此,惩办和珅,既体现了民情,又暗合了皇帝本人的心愿;在不影响乾隆威望的前提下,也显示出了嘉庆的英明。嘉庆皇帝看到奏疏后,顾虑全消,坚定了他要除掉和珅的决心和信心。结果是“和珅跌倒,嘉庆吃饱”。据史料记载,贪婪专政的和珅当时所积累的个人财富折合白银10亿两,相当于清政府20年的财政收入,抄了他的家,整个清政府的财政亏空就全部解决了。
客观地讲,王氏父子虽为一介文人学者,但在官场上却敢于向位高权重的皇帝宠臣“开炮”,其过人的胆识和无畏的勇气在中国古代文官中是罕见的。王氏父子勇于向和珅叫板的经历,在两人的人生道路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除此之外,王氏父子为政勤廉的事迹亦不胜枚举。王念孙历任高级水利官员,治理河务,每每亲临一线,奋战河堤,身先士卒。嘉庆十四年,王念孙从山东运河道调任永定河道,离开济宁时,老百姓出郊外数十里相送,盛况空前。在永定河道任上,因水灾造成损失,王念孙直面朝廷要求用自己的俸禄补偿,不够的话,由子孙继续偿还。王引之为官,惩治贪官徇私舞弊不留情面。47岁时任通政使司副使,当时吏、兵二部官吏贪赃受贿成风,常常压搁下级文告数日以致过期,王引之对此严加惩治,终使压搁之风绝迹。
现在,鉴于王氏父子为政清廉、刚正不阿和做人做官的过硬作风、为人治学的严谨态度,高邮市政府有关部门已将王氏故居辟为展室,内有详实的史料,展示了王氏父子清廉为官、严谨治学的一生。扬州市纪委监察局也将此地作为扬州市廉政文化教育基地,列为“清风伴我行”廉政文化之旅的重要景点,前来参观的人络绎不绝。(吕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