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一介布衣,用了不过八、九年时间,就登基做了皇帝。刘邦成功秘诀何在?《史记》所载高祖自己的精辟论述就是最好答案。“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
在史学家眼中,高祖豁达大度乐于助人,遇事镇定无所畏惧。“仁而爱人,喜施,意豁如也。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产作业。及壮,试为吏,为泗水亭长,庭中吏无所不狎侮。”吹牛夸耀却骗回老婆,遇事镇定而怒斩白蛇,是史家津津乐道的故事,虽有虚构之嫌,却生动描绘了高祖为人的气度和风范。他的确有出人头地的远大志向。“高祖尝繇咸阳,纵观,观秦皇帝,喟然太息曰:‘嗟呼,大丈夫当如此也!’他敢做敢为,不怕事,有担待。当沛县反秦、沛令被杀之时,连萧何、曹参等人都不敢将大旗举起来,惟刘邦当之。“萧、曹等皆文吏,恐事不救,后秦种族其家,尽让刘季。”
所有这些,皆是吸引人才、号召人才、团结人才的基本素质,却远远不够。高祖最终能成就大业,主要得力于他慧眼识人、放手用人、知人善任,让萧何、张良、韩信(汉初三杰)这样的人才甘愿为其驱使。
刘萧二人曾同为沛县官吏,萧何通晓法律、为人清廉、能判断事情大小轻重、办事干练。刘邦自起兵之日起,便一直委以重任,深信不疑。萧何之见识才能非同寻常,从三件事可见一斑。一是沛公大兵攻陷咸阳,所有将领迫不及待瓜分金银财宝,独萧何不然。他关注的是军国大事所需要的法律、命令、图画、书籍,等等。沛公得以通晓天下大势,乃拜萧何之功。二是沛公率兵东进与各路豪杰争锋,最终击败项羽,关键是萧何留守关中,治理有方,源源不断为刘邦输送物资和部队。三是萧何月夜追韩信,为刘邦找到一个克敌制胜的军事天才,其胆识魄力令人称奇。天下大定,论功行赏,刘邦认为萧何功劳最大,所受封赏应该最高,并且巧用打猎的比喻说服众人。
张良出身豪门,秦灭其国,遂抱复仇之志,然历十数年壮志未酬。时当陈涉反秦、天下大乱,张良也拉起一股人马,加入灭秦行列。为何他很快就追随刘邦,甘愿为其效力呢?原因是刘邦对张良的兵法和计谋十分欣赏,衷心接受,几乎是言听计从。士为知己者死,张良竭忠尽智,帮助高祖渡过了人生重大危机。第一次是沛公攻占咸阳,宫室、帷帐、名犬、良马、珍宝、美女,应有尽有。沛公心向往之,欲进驻皇宫。张良晓以大义,直谏“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沛公幡然悔悟,折回霸水之滨。第二次是韩信扫荡齐国,派使者与沛公讨价还价,条件是要沛公封他为“假齐王”。“张良、陈平蹑汉王足,因附耳语曰:‘汉方不利,宁能禁信之王乎?不如因而立,善遇之,使自为守。不然,变生。”沛公不愧为开国之君,瞬间明白大势所在,立刻接受张良、陈平之计。此乃汉朝开国史上最重要的关键时刻之一。假若沛公当日没有听从张良建议,历史可能重写。第三次是汉朝立国之初,诸将对高祖分封不满,又害怕高祖诛杀功臣,张良乃建议高祖即刻封赏他最讨厌的雍齿,天下之心遂安。
韩信出生寒微,先后追随项梁、项羽,皆不受重用,满腹经纶,无处施展。后经萧何力荐,成为刘邦麾下大将,才终成大器。为何韩信终于助刘邦一统天下呢?他有三次直接论及高祖为人,最清楚地说明了刘邦为何能够驾驭像韩信这样的军事奇才。第一次是刘邦拜韩信为大将之日,韩信嘲笑项羽徒有“妇人之仁、匹夫之勇”,反衬刘邦有王者之气,帝王之风。他将军事韬略毫无保留地告诉刘邦,高祖惊为天人,大有相见恨晚之叹。第二次是齐人蒯通力劝韩信自立门户,与沛公、项羽鼎足而三。韩信答曰:“汉王遇我甚厚,载我以其车,衣我以其衣,食我以其食。吾闻之,乘人之车者载人之患,衣人之衣者怀人之忧,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吾岂可以向利倍义乎!”韩信所言,正是高起、王陵所强调的高祖品德:“所将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同利也”。故诸将愿意为他效死力。第三次是韩信与刘邦论兵。上问曰:“如我能将几何?”信曰:“陛下不过能将十万。”上曰:“于君如何?”曰:“臣多多益善耳”。上笑曰:“多多益善,何为为我禽?”信曰:“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且陛下所谓天授,非人力也。”
得人者得天下,刘邦的成功之道,就是他的领导艺术。知人善任首先在于知人,其次才是善任。(刘以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