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代的报刊书籍上和人们的口语里,常有“腰缠万贯”的成语。在老一辈人中间,把出门的食宿费用称为“盘缠”。这两个词中,都有一个“缠”字。
钱财为何要“缠腰”呢?又如何“缠”法?对此问题恐怕多数人不甚了了。今年,有机会参观湖北省荆州地区博物馆的藏品以后,才明白了“腰缠”一词的由来。
荆州是历史上楚国的重城,又是兵家必争之地,那里的古墓、古文物极为丰富。建筑辉煌宏伟、馆藏极为珍贵丰富的荆州地区博物馆令国内外游客赞叹不已。当讲解员指着橱窗里一条银白色腰带状的文物解释它的来历用途时,我们对“腰缠万贯”的出处才豁然开朗。
原来,在宋代以前的商贾游人出远门,都把银两或背在身上,或肩扛手提,既不便,又招人耳目,且容易被窃贼盯上,所以到了宋代便出现了把银子打成腰带然后缠在腰里的新发明。
我们在博物馆看到的那条银腰带,比现在流行的皮带稍宽稍厚一些,一米多长,据介绍,值几十两银子。当时富豪商人出门,根据用途需要,把银子打成长短不等的腰带,短的至少绕一圈,长的几圈甚至十几圈,缠在腰里后,外面再用布帛或丝绸条幅束住。使用时,从腰里掐一段,下来过秤,然后进行买卖交易,颇为方便。当然,腰缠万贯只是形容,真要缠上一万贯的钱财,恐怕是沉重得吃不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