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文化

有感于包拯的“精钢不做钩”

发布日期:2015-04-15信息来源:睢宁县纪委字号:[ ]

  宋代名相包拯,其一生清正,清政廉洁,嫉恶如仇,执法如山,为百姓所拥戴,尤其是他在开封府时,抑强扶弱、铁面无私,为百姓伸张正义,成就了一个古今中外、妇孺皆知的美名——包青天。
  记得在开封包公祠大殿侧面的一块碑上,刻着包拯在出仕后写过的一首诗:“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秀干终成栋,精钢不作钩。”“精钢不作钩”是包拯的人生价值追求,他在家是个孝子,在朝廷是个忠臣,他处处注重以忠孝为本,完善自身的修养,充分彰显了其清正廉洁、刚正不阿的形象。
  包拯的出身较为平淡,不同于众多明吏出身书香抑或官宦之家,其自己也曾说过:“臣生于草茅,蚤从宦学, 尽信前书之载, 窃慕古人之为, 知事君行己之方,有竭忠死义之分, 确然素守, 期以勉循。”尽管出身寻常之家, 但儒家之礼义对包拯影响深远。包拯性情严峻刚正,憎恶办事小吏苟杂刻薄,务求忠诚厚道,虽然非常憎恨厌恶,但从来没有不施行忠恕之道的。他跟人交往不随意附和,不以巧言令色取悦人,平常没有私人信件,连朋友、亲戚都断绝来往。虽然地位高贵,但其穿的衣服、用的器物、吃的饮食跟当百姓时一样。包拯临终之时,留下如是家训,“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
  纵览包拯一生,他生动实践了诗中所写“精钢不作钩”之志,一身正气,两袖清风,清心直道,刚正不阿,用生命诠释着“青天”二字。后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无人企及的崇高与正义的化身,一个至忠至正、至刚至纯的清官标志与忠臣样本,一个被历朝官方推向神坛,又被历代老百姓奉为神明的“包青天”。
  包拯的出现为吏治的建设提供了道德标杆,也对今天我们党员干部勤廉从政具有重要的启示。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要将铁肩担道义、精钢不作钩作为自己的人生准则,加强党性修养,保持高风亮节,时刻自警、自省、自重、自励,经得起权力、金钱、美色的考验,坚决做到拒腐蚀、永不沾,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高尚品格和革命气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