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文化

“见微而知清浊”的季札

发布日期:2015-06-08信息来源:盱眙县纪委字号:[ ]

  “见微而知清浊”是司马迁对季札的赞美。季札,姬姓,名札,又称公子札、延陵季子、延州来季子、季子,春秋时吴王寿梦第四子,为避王位“弃其室而耕”。描述他高尚事迹的“季札三让”、“季札挂剑”也已成为千古佳话。
  吴王寿梦有四个儿子:诸樊、余祭、余昧、季札。公元前561年,寿梦病重将卒,想传位于最贤能的四子季札,以兴吴国。季札谦让不受,说:“礼有旧制,不能因父子感情,而废先王礼制。”季札的厚德感动了吴国之人,他们如同众星拱月般,一心想要拥戴季札为王,不得已之下,季札又一次拒绝,退隐于山水之间,成日躬耕劳作,以表明他坚定的志节,之后他的大哥诸樊成为吴王。诸樊一直到过世之前,都还念念不忘弟弟季札,并留下遗训,让后人将王位依次传给几位弟弟,这样最终就能传到幼弟季札的手里。继位的吴王余昧临终前,要把王位传给季札,但被季札再一次拒绝。
  季札出使徐国时(古诸侯王国,今安徽泗县),徐君以礼款待季札,并对季札所佩宝剑流露出喜爱之意。季札明白徐君心思,但因外交使命在身,佩剑是身份的象征,又是护身的武器,因而没有当即相赠,心想等出使返回时,再将宝剑赠送给徐君。季札完成使命,经过徐国,想把宝剑相赠,而徐君已故,季札便将宝剑挂在徐君墓前的树上后回国。徐国人作歌称赞道:“延陵季子兮不忘故,千金之剑兮挂秋墓。”
  季札晚年出使齐国途中,随行的长子不幸死于赢、博之间,孔子闻讯赶来观看行丧。季札埋其子“殓以时服,坎深不至于泉”,简简单单,不搞繁文缛节,孔子深为叹服,称“延陵季子之于礼也,其合矣乎”。孔子比季札小26岁,非常推崇季札,称他为“延陵君子”。季札去世后,孔子祭拜季札之墓,并手书十字碑文:“呜呼有吴延陵君子之墓”。司马迁在《史记》中专文记述并称颂了季札通文化、讲礼让、守信义、重外交的品德与修养,并称赞:“延陵季子之仁心,慕义无穷,见微而知清浊。呜呼,又何其闳览博物君子也!”。
  反观当下,“见微而知其浊”的也不少,拥有多块名表的“表哥”杨达才、抽着1500元一条“天价烟”的周久耕、骗购17套经适房的“房哥”张建华等等,他们的“浊”影响恶劣,他们的处理结果大快人心。如同把纪律和规矩挺在法律前面,党员干部不仅要“清”,还要把道德挺在前线,先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再做一个能、勤、绩、廉面面优秀的党员干部!(单红星 蒋江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