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瑸(1665-1718年),字文焕,号眉川,广东海康(今属雷州市)人。康熙三十三年(公元1694年)进士,知福建古田县。疏议废加耗、惩贪官、禁滥刑、置社仓、粜积谷、崇节俭、兴书院、饬武备等。任福建巡抚、闽浙总督等。居官清廉,励精图治,布衣素食。累官福建巡抚、浙闽总督。康熙三十九年任古田知县,又调到台湾主政。其一生清正廉洁,勤政爱民,康熙皇帝称之为“清廉中之卓绝者”,与于成龙、施世纶等同为当朝名臣,跟海瑞、丘浚合称岭南三大清官。
廉能为最。陈瑸卓异于一般清官廉吏的重要特点是,他更是一名能员干吏。陈瑸仕宦古田,在一年多的时间内,把“素称难治”的古田县治理得井井有条,百姓安居乐业。福建巡抚梅鋗受命在全省范围内考察寻找优秀的官员治台,“闽抚梅公以公(陈瑸)清操绝俗、慈惠及民,特疏荐之。臬使范时崇亦极力保举,故有是调。”陈瑸在台湾干满一任县令,将要调北京任职,台湾人民在给陈瑸立的《邑侯陈公功德碑》上写道:“壬午春,台令告缺,督、抚喜公廉能为最,上其事于朝,得改古田之任而调台焉。”也证实陈瑸是因能力超群而调往台湾的,并且列举了陈瑸的十项政绩。在强调操守品德的封建社会,清官往往成为一支道德标杆,并不强调其办事能力。在人们的口碑里,陈瑸“爱民如子,廉洁奉公。勤政为民,身体力行”。其清廉与海瑞、丘浚齐名,其功勋却出乎其右,为清代少有的“廉能并举”的贤官。
甘于清贫。这是陈瑸给康熙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康熙五十三年,陈瑸在畅春园觐见康熙,君臣在澹宁居谈话。康熙问起陈瑸如何来京,陈瑸答:“蒙抚臣给臣盘缠赴任。又到衢州见总督,总督说汝到任后应请请陛见,皇上必叫汝去看;若无盘缠,如何去得呢!臣得总督给的盘缠,方能来京。”康熙听后叹息良久,说道:“汝竟是苦修行老僧一样”!陈瑸一生的确十分清苦。从康熙三十八年选授古田知县到康熙五十七年死于福建巡抚任上,近二十年的时间孤身一人,身边没有亲人照料。陈瑸认为,如果不追求奢侈豪华,俸禄尽管微薄,还是够用的。一个人的贪污源于欲望的膨胀。陈瑸在《康熙五十四年十月疏》中描述当时官员腐败现象:“一人入仕途,于饮食、衣服、器,皆备极华侈。多所费必多所取,方面取之有司,有司取之小民,朘削无已。”
一分不贪。陈瑸对贪念一直十分警惕。一个官是贪是廉,一开始是很模糊的。陈瑸亲眼看到许多官员,初入仕,还是很有良心的,然而官场的各种潜规则使人的良心受到扭曲,私心却不断扩充。后来就逐渐意志消沉,随波逐流,见利忘义了。在这一点上,海瑞也有清醒的认识。他在《淳安县政事序》一文中分析了官员身不由己的演变过程:身当利害得丧之冲,始于执义,终于舍义随俗。宾客之怂恿,室人之交谪,始于为人,终于舍人为己。初仕,良心扩充之未能,私心之梏丧,而可哀可忿之在民者,于我不相干矣。陈瑸认为,做清官就要坚持原则,一分不贪。他说:“贪不在多,得非分一二钱便如千百万。”陈瑸死后康熙赐给他谥号为“清端”,也就是清廉到了极致的意思。
中庸厚道。陈瑸有一颗宽厚的包容心,他不光爱民,而且爱护那些为民办事的好官。陈瑸一生与上宪下属都能和睦相处。在福建巡抚任上,他把善于协调官民关系,催科有法,既完成朝廷征赋,又让百姓能够过得去的官员特疏举荐推升,一共保举了十二位县令,一位通判,一位知府,一位知州,申请给予破格奖励。对官员中那些贪渎之徒,也查清事实,列款题参,请朝廷给予处分。他主张坚决打击贪官污吏,对那些“并不实力践行,徒尚浮论,要誉沽名;又皆久奉禁革之事,故张大其词,有玷官箴:业经圣明洞见肺肝,斯即立加罢斥。”
操心虑患。陈瑸当官,从来不敢懈怠,有一种强烈的责任意识。他在一首诗中写道:忧危如同涉春冰。陈瑸立足于干成事,一生功劳显著。治台期间,他一共捐资修建起十八处文化建筑。并且定考规、励实学,发展生产。与陈瑸相比,海瑞被罢官赋闲十几年,虽然成为封建社会的道德标杆,但在立功上稍有欠缺。另外,让康熙感到惊奇的还有,陈瑸清名满天下,居然没有门生故旧替他鼓吹宣传,全凭工作实绩。康熙在接见陈瑸后对大学士松柱等人说:“朕召见陈瑸,察其言语举动,实系清官。且瑸生长海隅,非世家大族、无门生故旧,而天下皆谓其清;非实行,曷克臻此!洵为国家祥瑞,宜加优异以励清操”。清朝的官场,各种关系盘根错节,派系错综复杂。而陈瑸特立独行,从不攀龙附凤。丁宗洛在《陈清端公续传》中对他评价道:“生平寡嗜欲、慎交游,举动一以先儒为法。”(王柯武)